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9.7.18

林冠英中文文告的争议


新任财长林冠英在使用国文及英文发文告的同时,也发出中文文告给媒体,结果引来一些人的评论,包括巫青团长凯里及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赛沙迪指责林冠英贬低国语,也不尊重宪法赋予国语的地位。
后来赛沙迪有澄清他不是反对多语文化,而是认为若在社交媒体只发中文言论就会让人引起误会。他的谈话也暗示林冠英在将来可在社媒上用三种语文,自然会减少误会。
虽然如此,另外的巫统人士包括前总警长也麇集在财政部,抗议林冠英不尊重马来文,也指责他的举止违反宪法,应予对付等等。
后来马哈迪说了这是个小错误,无须当成课题来谈。
而最新的护航者是来自人民公正党主席旺阿兹莎副首相。她说即使看电影也有不同的语文字幕,因此将文告译成其它语文是没有问题的。
曾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在六七十年代,每每被派去采访官方;尤其是部长的记者会时,都要打足十二分精神聆听和了解部长所说的话。在很多时候,部长讲完话后就离席。一般上初入门的小记者或是中文报的记者为恐了解错误,也会“请教”英文报的记者。这不是信心不足的问题,而是对官方的采访不能大意,否则报导失误那就很没有面子了。
有些部长或反对党为防止言论被曲解,也会准备马来文或英文的文告分给记者,但发中文文告的少之又少。
例如采访社阵的市长南玛纳旦或黄添寿时,都是用英语表达的。后来的行动党领袖如蒂凡那、吴福源及林吉祥也是用英语发言。
当他们发现记者有时应接不来时,就会发出英文文告给媒体。比如我们就曾领教过林吉祥、吴福源及叶锦源的文告,有些难解的字句也会“考倒”记者的。
还有社阵的年代,有幸一些懂得华文的年轻干部也协助把党领袖的文告译成中文给媒体,算是方便记者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林苍祐是另一位喜欢用英语讲话的政治领袖。但当他离开马华公会(1961年)另组反对党后,就有干部帮他将英文转成中文。但更多的时候,林苍祐为避免“英语太深”,也就用福建话参一些华语来表达。
直到他在1969年上台出任槟州首席部长后,在一些场合他会用华语致词。虽然他的华语不是很“灵光”,但华文报的记者都十分喜欢这样的采访。
再后来林苍祐也懂得由政治秘书也发中文文告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华文逐渐普及,政治人物采用多语发文告也是越来越普遍。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开始“重视”中文。因为华文报大多数会用比较大的篇幅来报导政治人物包括反对党的讲话。
就林冠英而言,他在2008年登上首席部长座位后,也用三语发文告,因为他有时认为新闻报导未尽其意。为了避免引发争议,林冠英也增发中文文告。
如今他上到中央也自然用三语的文告分给不同媒介的记者。这本来是一种常态,在千禧年后更是形成普遍现象。
未想这一多语文文告即刻引来巫统及马来政界人物的抨击,甚至扯远了指责违宪和不尊重国语。这种予人方便和避开错误与误会的“周全”做法又何错有之?
既然马来西亚也重视多元文化和多元教育,就不要“钻牛角尖”,把这件事当成“大件事”,并渲染成种族课题,这对国内和国外的形象都不是好事。
今日的马来西亚如果在语文上作些宽大处理也是合情合理的,不然选民投票改朝换代来做什么?
刊登于2018年7月9日《号外周报》第896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