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0.12.18

马华又是两头不到岸


我们先说联盟的成立。在19522月吉隆坡市政局有一场市议会的选举,原本是马华公会自行参选,但当时领导雪州马华的李孝式以暗度陈仓的战略与吉隆坡巫统合作,而经费多由马华支持。李孝式的目的是要挫拿督翁的锐气,因为拿督翁在1951年离开巫统后,另创马来亚独立党,且与马华公会关系良好,也特别邀请陈祯禄总会长为其独立党主持开幕,并有马华要员成为独立党的理事(当年个人是允许参加一个政党以上),偏偏漏请李孝式观礼。这导致李孝式采取报复性行动,在不通知陈祯禄下,自行与巫统合作,与独立党对垒。结果马华胜6席,巫统胜3席,独立党2席及独立人士1席。不过这场局部选举仍然由英殖民政府掌控大权。
就这样马华与拿督翁的关系交恶,更刺激拿督翁在1954年另立国家党(解散独立党)和巫统对抗。因为巫统也于1954年成功地拉拢马华及国大党合组“联盟”。
果然正如所料,联盟在1955年的普选(独立前的选举,只选52席,另46席是英国委任的)中几获全胜,拿下51席,只剩1席归回教党,而国家党全军覆没。于是东姑领导的联盟组成“自治政府”,拿督翁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1954年组成的联盟,巫统及马华各派16名代表,而国大党有6名代表。但在理事会内又成立执行理事会,计巫统及马华各6席,国大党则占有3席,一共15人。在1955年普选后,巫统认为其代表性最大,因而修改联盟党章,变成巫统6席,马华5席,国大党照旧3席。不过全体理事会的代表比例没有改变。当马华在1958年改选后派出下列5名代表,他们是林苍祐、朱运兴、李孝式、杨邦孝和黄奕忠。换句话说,1956年后,马华在联盟的地位已告降级,才有后来这么多不公平的事件发生。
正因为这样,当马华的改革派在林苍祐的领导下(1958年当选总会长)于1959年向联盟提出要求分配40个国席给马华时,东故勃然大怒。结果林苍祐派失败,东姑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陈修信派也成功地排挤林苍祐派。
1959年的大选成绩标志着巫统的势力进一步膨胀,胜了52席(国会总数104席,巫统已达半数),马华参选31席,胜了19席及国大党胜了3席。
 以此分析,马华在联盟的地位只有进一步削弱,而没有上升。
下来我们就要谈到国阵的成立。
这个组织是在1969年大选后才露端倪的;尤其是“513”事件后更成为政治的大方向。
因为这一年的选举,联盟在西马只赢得66席,但保住中央执政权。可怜的马华只剩下13个国席,又失掉槟州主导政权的地位。
政局的改变也边缘化马华了。当1974年马中达成建交下,敦拉萨也就宣布他要成立“国民阵线”(国阵),以取代昔日的“联盟”。
针对国阵的成立,林苍祐解说,敦拉萨告诉他这是一个新的组合,不是联盟的改组,也不是联盟的扩大。因此这个新组合民政党也是发起人之一。
当国阵在197461日正式注册前,李三春代会长(陈修信在48日辞职)也勉为其难不得不发表“为了尊严”的文告:
马华在国阵中必须不失去它的身份与立场,成为伸张华人愿望及心声的政党。
虽是表达意见掷地有声,但马华也已知道今后的前景更具挑战与威胁。新的成员党有巫统、国大党、民政党、进步党、回教党、沙巴联盟、砂土著保守党及人联党,连同马华一共9个。而且马华是最后一个签署同意加入国阵的政党。
更令马华气馁的是,它在2008年、2013年及2018年的三届大选中竟然不堪一击,一届不如一届。在很多时候,都怪责巫统的霸权政治拖累马华,却又继续依附在国阵而生存,甚至还通过特大若席位少过上一届就不入阁的政治游戏。结果自讨没趣后又再通过特大否定“不入阁”的议案。
入了阁后,马华又是一连两届栽了筋斗,如今也只剩可怜的12州席。
这样的凄境,留在国阵又有什么用?本来党代表大会是决定要不要退出国阵,最后变成授权中委会建议解散国阵,议案的性质也全变了,因为主动权不在马华手里,它提解散国阵是“越俎代庖”,也没有实质意义。
如果马华担心离开国阵后找不到合作对象,这也是多余的想法,若留在国阵马华又能做什么呢?当种族政治不能消除之际,马华立足华人社会又有何错?
刊登于2018年12月10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