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乃是预料中事,马华终于在3月4日与国大党的联席会议上宣布组织新联盟。因为国阵已告变质,也乖离多元初衷,所以必须推动解散或重组国阵。
隔天(3月5日),巫统和伊斯兰党也宣布“政治结婚”。虽然它们不是寻求合并,但“结盟”已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由于较早前已有传言指说巫伊合作呼之欲出,也引起马华的关注与不满。因此在此暧昧时刻,马华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择,否则更难向华社交待。国阵秘书长纳兹里则发出揶揄之声:“要走请便”。
不过巫统代主席莫哈末哈山不认为马华与国大党会脱离国阵。
果然不出所料,巫统及国大党在国阵会议上不赞同解散国阵。马华也只好将这样的结果带到3月17日的马华理事会上讨论。
就历史而言,马华和巫统的关系是切不断的,也是因为有了马华的牵头才成功促成联盟的诞生。
其情况是这样的:在1951年,当年拿督翁愤而离开巫统,另创马来亚独立党,与巫统对抗。这位英政府宠幸的人物,也在英殖民时期身价非凡,除任内政部长外,也是独立前呼风唤雨的人物。
在初时,陈祯禄领导的马华公会原本是支持拿督翁的,而非巫统。同样的,那时的急进党(1951年成立)领导人林苍祐也是靠向独立党的。但偏偏拿督翁就不认为在雪州的李孝式(李裕隆的父亲)有大作为,除了邀请陈祯禄主持独立党开幕典礼外,也有其他马华元老,如杨旭龄(杨邦孝的父亲)与邱懿德参与且被选为党理事。反而李孝式是不请自来的“嘉宾”,坐在后面。在不服气下,李孝式就私下找巫统吉隆坡区部负责人耶哈耶合作,共同参加1952年的隆市议会选举,由马华出资,双方各派出6名候选人。结果马华胜了6席,巫统胜了3席,独立党只胜2席,另一席归独立人士。
此风一开,整个政局起了巨大的变化。采取主动的马华触动了巫统的情绪,双方也就越走越近,直到1954年促成马华倒向巫统,并与国大党结成“联盟”。
当年之所以急于求成“联盟”,主要是为了应对1955年的普选。另一方面,拿督翁也鼓足干劲,在1954年另组“国家党”,以取代独立党,和联盟分庭抗礼。
料想不到的是,陈祯禄也在那一年成功拉拢林苍祐过档马华,同时又获得国大党的支持,联盟因而在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拿督翁的国家党兵败如山倒。
东姑在胜利后,出任马来亚首席部长。虽没有忘记马华的“功劳”,但不等于权力操在马华手中,恰恰相反,在1955年普选后,巫统已崛起成为政坛老大,控制自治邦的行政权力,也带领国家走向独立(1957年8月31日)。
这个时期,马华内部也酝酿改革和求变。结果是林苍祐在1958年荣任马华第二任总会长。
遗憾的是,林苍祐的改革功败垂成,也把本身给“卖掉”了(他被东姑排斥,不能成为1959年的选举候选人,也不能染指对候选人的甄选)。直到1961年他重返政坛时,已是物是人非。他在马华的地位也已被陈修信所取代了。
及后,马华在联盟内未享受到平等的地位,亦在政府内的代表性也不强,同时在诸多重要事项上无法争取到应有的权益。久而久之,民间对马华的期望也只能适可而止。教育问题、公民权问题、经济问题乃至贸易工业发展方面也受制于新经济政策。在这方面,马华从来没有想到如何突破困局,也只能做出无伤大雅的抗议。举例来说,在1969年的大选后,马华因只拥有13名国会议员(参加33席),与行动党相同席位,认为华社不支持马华,决定不加入内阁当部长。
可是当“513”事件后,马华又改变初衷加入内阁。虽说当年是华社的普遍想法,但马华在巫统眼中变成“半生不死”的政党(巫统署理主席敦伊斯迈副首相评语)。即使马华有反驳,也得不到对方的歉意。
进入千禧年后,马华为刺激华社的居安思危意识,竞想出怪招自我矮化。例如马华在2013年大选前通过议案:如果马华的国州议席不能如同2008年的15国和31州席的话,马华绝不入阁。结果过于自负,马华只剩7国11州,自然不能食言,也就被排在内阁外。
马华这种低下的策略是以为仍像七十年代那样,不能没有马华参与其中。结果证明华社不再重视马华入不入阁。只有在2015年后,马华才通过大会议决重回内阁,而不是应巫统之邀请和华社之呼吁。
2018年的509,在一夜之间把马华冲得无影无踪,几遭没顶,只剩下1国2州席。真没想到,马华也会有沉船的一天。
不用置疑,国阵倒了,巫统也倒了,马华及国大党更被带去荷兰。
在这样的恶劣时局下,马华所能做的已是不多。即使想退出国阵却倒回来要求巫统退出国阵或改掉国阵,有些本末倒置。
可是伤痕累累的巫统已无暇顾及马华的感受,也正忙于救活巫统。如今经过两次补选巫统扳回两局后,士气开始高涨,而且公然和公开地表明将组成伊巫联盟。这是现实使然,马华也动摇不了的。
最后的结论应该是国阵回到联盟的时代,但巫统多了一个合作对象,即在马来社会与伊党全面合作。这样的方程式曾被东姑拉沙里用过。魏家祥会同意留在国阵寻求改革吗?当下他是陷入进退维谷中。
刊登于2019年3月11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