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11.23

评马哈迪的“同化论”

马哈迪曾说过华人不认同被同化,但同意与其他种族相融合。事隔多年,马哈迪又重提“同化论”。在1113日的电视专访中,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华人和印度人抗拒被称为马来人,因此拒绝接受同化政策。

他补充说,政府曾落实同化政策,当年来自阿拉伯的人和印度及巴基斯坦人就被注册为马来人,但华人蔑视马来人而不愿被称为马来人,只有在非马来人融入马来社会时,马来西亚才能实现其“马来西亚民族”的概念。

究竟马哈迪说这样的话是有历史根据或只是他个人的见解?倒是令人深感兴趣的一件事。因此我们有必要透过历史来评析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成立的远因和背景。

(一)有关马来亚的历史得从马六甲王朝的建立开始(1403-1510)说起。虽然在这之前有室利佛逝王国、末罗瑜王国等的存在,但后来真正被历史较为完整保留下来的是马六甲王朝。史书记载,这个王朝是由一位来自巨港(苏门答腊)的王子拜里米苏拉所创。但在立国108年后被崛起的西方海上强国—葡萄牙所消灭。而后在1641年成为荷兰的殖民地(1641-1824),前后统治183年。

在此之后,英国是于1786年先占有槟榔屿,到1800年又拿下威省;更在1819年拿下新加坡。

1824年荷兰与英国交换土地,前者将马六甲划给英国;后者将苏门答腊的明古连军港让予荷兰,而在1826年,英国将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并成海峡殖民地。

海峡殖民地组成后,等于英国已拿下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在1840年英国军舰于1840年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一举打败清廷;更在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拿下香港。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槟榔屿及新加坡与香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在建筑风格上。

(二)在英国占有马来亚之前,有几个与马泰印相关的古国已存在,例如在公元7世纪崛起的“室利佛逝”王国。也几乎在同一个时期,“末罗瑜”(Melayu)王国也已出现,甚至比室利佛逝早几年向中国朝贡。它的位置就在苏门答腊北部的占碑河谷。在公元672-692年间,被室利佛逝合并。虽然“末罗瑜”的名声没有室利佛逝响亮,但在后来成为马来民族和马来文化传统的专有名词。“室利佛逝”(Srivijaya)在公元904年被中国文献改称为“三佛齐”(在梵文上其名称是一致的),以巨港(位于苏门答腊岛南部)为首都。

到了13世纪,室利佛逝被“满者伯夷”(Majapahit)的王国所消灭。郑和七下西洋就是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描述。

虽然“末罗瑜”在后来并入室利佛逝版图,但末罗瑜留下的历史痕迹是不可磨灭的。即使中国史籍的称呼有所不同,如巫来由、无来由等,但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则一向自称为“巫来由人”(Orang Melayu)。

在占碑和巨港之间,有一条巫来由河(Sungei Melayu),根据瑞典咸爵士(Frank Swettenham)(他原是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及彭亨的驻扎官,也是管辖马来联邦的最高领导人。后来他被任命为海峡殖民总督)考证,这河的名称可能是出自淡米尔语,而占碑又有“巫来由”土地(Tanah Melayu)其名,极可能此称呼是脱胎自该河的名称,因为以河名为居住地命名是一般民族的传统习性。

晚清李锺钰的《新嘉坡风土记》有下列的记载:

巫来由人,通谓之土人,有书作“穆拉油”者。闽广人读无为莫之去声,故巫亦读“穆”。土人所操巫来由语,通行南洋各岛,华人久居坡中,及在坡生长者,无不习之。

另一方面,约于公元二世纪,在马来半岛的北边(吉打)存在着一个叫“狼牙修”(Langkasuka)的王国,并将北大年发展起来。

到了10世纪时,狼牙修已归属室利佛逝版图,而不复存在。

其实在室利佛逝王存在的年代,爪哇也先后出现两个王国,一个是“马塔兰”(Mataram);另一个是刹朗特立,但它们也先后被室利佛逝控制。

在室利佛逝成为东南亚霸主时(1270年后),新加坡的单马锡国也归入其版图(1280年是新加坡历史的开端)。到了1377年,满者伯夷王朝拿下单马锡。于是狮城的末代君主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越过柔佛海峡,在麻坡立足,后来易地为良,选择在马六甲立国。

根据崔贵强的《东南亚史》描述,拜里米苏拉从巨港引进了大批的马来人,因未具国家之军力,只得向暹罗称臣,每年纳贡黄金40两,直到1405年马六甲遣使入贡中国。明成祖册封拜里米苏拉为马六甲王国的国王,马六甲也掀开了历史的新一页。

资料显示,马六甲王朝始于1403年,在立国107年后,于1511年被葡萄牙所灭,从此马来亚正如其他东南亚国家成为西方的殖民地。也因为殖民地宗主国急需大批外来的劳工开垦荒地,外来的移民也就在十九世纪发展成为一波又一波的移民。

(三)因此有必要纠正马哈迪谈话中的某些失误:

其一在1786年之前,英国还没有介入马来亚的政治,华印移民也只是极少数。所谓的华人融入马来社会也不存在,因为各族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与华人不接受同化的说法是离开现实的。

根据巴素博士的《马来亚华侨史》的著作中的评述,葡萄牙于1511年占领马来亚后的130年里,在1641年时,住在马六甲的华人只有34百人,到了1678年,约有850人。在1750年时,只有2千余名华人。唯有在鸦片战争后才见华人大量南来,例如在1842年时,在槟城的华人只有9千余名。但在鸦片战争后的第十年(1851年),华人人口已跃增至15千多名。在几何数字跳跃下,华人移入马来亚、新加坡及东马是与年俱增的。

1947年时,马来亚的华人有180万余人,占人口的38.4%,马来人有242万余人,占人口的49.5%;而印度人有53万余人,占人口的10%

这意味着马来亚和新加坡大开方便之门引入无数外国人入住和发展。当这批华人涌入后,他们被分配在同乡所提供的房间,多人挤在小房间内,极不卫生。

由于人数众多,华人自然会兴学办校。因为在那时候英国除了建设一些英校外,也任由华人自我发展,所谓的私塾也就发展起来,四书五经成了教材。

直到1920年后,中国出版了新式的教科书,才被正式引进马新的华校。

从这边来看,不是华人的固执,而是孩子不读书不上学是不行的。即使政府在1920年规定所有的华人要自建华校就要向英政府登记,否则当违法论。但华人办校的热诚始终有增无减。

在当时政府也没有全面规划,只开办少数的英校,华人又怎样被教导融入其他种族的社会?他们只能各自为政。

(四)不过也有些例外,例如少部分的华人进入英校受教育,他们也被培养成思想洋化的知识份子,只认为自己是英籍民,而不是纯粹的华人。

而这些所谓的精英在1900年成立了“海峡华人公会”,招收受英文教育者入会,因而自称为峇峇和娘惹。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没有皈依成为回教徒,而是保留华人的习俗,在语言上使用英语和马来语。这就是说,他们既不认为自己是纯华人,也不认为是纯洋人,因为英国并没有把他们视为“英国人”。

就此政府的政策一直沿用下来,又没有所谓的融合或同化政策,又怎能怪华人蔑视马来人呢?连政府都没有政策,又何来同化?当同化时需要非马来人入教,又成为另一个争议点。

(五)我们在前面所述,“末罗瑜”是一个识别公民的身份,与种族无关。

1947年,马来人联合阵线(Putera)及全马人民联合行动理事会(AMCJA)共同草拟的宪章中,就接受使用“马来由”为公民身份的确定,虽然“马来由”是由“末罗瑜”的称呼而来,但它不是专指单一民族的专用词,而是这个国家人民的新身份。

左倾的马来亚民主同盟秘书长余柱业在回应记者的提问:中国人当为马来由不好听吗?他的回答:这是名称,好听不好听是不要紧的。假使马来亚的政治良好,公民能享受一切权力的话,就与名称没有关系。而我们所说的“中国人”在欧美国家听来也不是好印象,甚至歧视,因为当时(解放前)中国政治腐败,国家地位衰弱。

若马来亚能成为强盛国家,国际地位提高,马来亚人不受歧视,这个名称是很好听的。

在一篇由马华提出的评论这样说:人民必须对马来亚有一个民族国家观念,换句话说,公民权既是国籍,我们就必须放弃双重国籍。

陈嘉庚对公民权问题也有精辟的见解。他说,马来亚民主政治在缔造中,因此一切公民咸认马来亚为其效忠之唯一对象,如此方可奠定民主政治之基础。

就马来亚而言,陈嘉庚说:其一是必须向马来亚尽其始终不二的忠诚。其二是马来人在经济及文化教育方面比较困苦且落后,均应负责加以关切照顾,凡属有责任心之士,均应加以接受。

从以上评析来看,马来西亚的华人对“马来由”没有特别的争议,也同意照顾马来民族之困苦。一旦成为公民,概称“马来由”又有何不可?因此说华人抗拒改变身份是存在疑点的。

虽然说华人和印度人为何来马时会自行居住在自身的范围内,那是因为对同乡的照顾,而且物以类聚,更何况是相同的职业。

就此而言,我们不曾听闻华人蔑视马来人,所以拒绝同化。反而是民间政团所提出的宪法草案不幸被拒绝,才有今日喋喋不休的争议。如果当年同意拥有公民权一概称为“马来由”公民,就没有马哈迪所说的华人拒绝使用共同的身份。

因此马哈迪应认真从历史看当时英方的误判,才把问题抛给各族人民在今天来承担,这是不公平的,也是英方拒绝,不是华人反对使用“马来由”,责任应在英方而不是华人。

发布于2023年11月23日东方网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3/11/23/6125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