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6年,英人萊特登陸檳榔嶼,是為英殖民統治馬來西亞之濫觴。喬治市這個突出的三角洲的地形終於被發展成為檳城州的首府。它不但是這個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之中心,更是英國勢力向全馬輻射的第1個重要基地,喬治市的重要地方,不言而喻。在1957年馬來亞尚未獨立前,喬治市已陞格為市,具有城市的地位。因此喬治市是全馬最先有市長之設的城市。
在獨立後,喬治市仍然散發出光芒,一度成為檳城人的榮耀,因為整個重心落在喬治市的範圍內。換言之,在那個時候檳城有城市和鄉村區之劃分。
曾幾何時,喬治市漸失去光輝。這應該從1965年檳島逐漸失去自由港地位算起。正是由於失去自由港的魅力後,又無其他有效措施彌補所蒙受的損失,以致檳城人民生活在怨聲載道中。根據當時的統計,檳城的失業率竟高達20%(與勞動力人口比較而言)。可以想見,當時自由港對檳島經濟之重要性。在原政府挽救乏力下,1969年的大選,檳州終於改朝換代,民政黨的林蒼佑醫生成為新一任的首席部長。
70年代初期,林蒼佑決定擺脫檳城的困境。他採用多元化的策略以洗脫“檳島已淪為一個漁港”之譏諷。其一在峇六拜及北賴推動工業發展,較重型工業建在北賴,而輕工業建在峇六拜。電子工業隨之取得立足點,接著飛躍前進,峇六拜終於成為被形容為“世界第三大的電子工業城”。伴隨著工業取得成績後,威省的施布朗再也城鎮及檳島的峇央峇魯鎮相繼湧現。這就是所謂鄉村工業化及鄉村城市化綜合體相結合的模式。
因為要達成績效,林蒼佑將喬治市市議會與檳島鄉村議會統一起來,稱為檳島市政局。這樣一來,喬治市的城市地位“無疾而終”,讓位於檳島的城市化。這也是為甚麼我們今天失去喬治市的城市地位,也失去所謂市長之制度。相同的,檳州政府也將威省原來的3個地方議會(威北、威中及威南)合成一個威省市政局;而威省本來沒有一個城鎮具有城市的地位,也就無所損失。
其二,林蒼佑設計把檳島和威省連貫起來,畢竟單靠渡輪連系已不能應付發展所需,也無法顯示檳威兩地是連成一道的。檳城大橋的概念終被提出,其所涉及的工程龐大且複雜,至少有3家國際公司經過勘察研究後,提呈了完整報告書,最後由韓國公司取得投標。
經過多年的醞釀與研究,大橋終於在80年代初動工,並於1985年正式通車。從此檳威地不再是一海之隔,而是有一座被稱為“世界第三大橋”(全長13.5公里)連貫著,多年的美夢成真,雖然是中央政府全程主導工程,但歸為林蒼佑努力下的一個成果和代表作。
其三是喬治市的重建。林蒼佑認為具有百餘兩百年歷史的喬治市已呈現古老與落後的風貌,若不進行城市改造,喬治市將會沒落下去。可是這樣浩大的工程不是私人企業所能承擔得來,必須先由政府推動,再鼓勵私人企業參與。就這樣,林蒼佑通過檳州政府的經濟臂膀“檳州發展機構”策劃城市重建。他選定“光大”作為重建的起點。
當時有很多人不能明白為何要改造喬治市的心臟?為何不另擇地建設一個新城市?不但可免去搬遷拆屋之苦,而且可隨心所欲進行規劃。不過林蒼佑堅持不改造喬治市,這首府將失去光彩,而且他相信喬治市作為首府的地位是不可隨意改變的。
於是我們在1974年看到光大的雛型逐漸顯現,所謂光大(Komtar),是取名自第二任首相的名字,即意Kompleks Tun Abdul Razak。敦拉薩賞識林蒼佑,拉攏民政參加聯合政府;林蒼佑投挑報李,將光大命名為Komtar,用以表揚敦拉薩的貢獻(無獨有偶,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不欣賞林蒼佑,甚至1959年逼後者離開馬華,轉而賞識陳修信,支持陳修信成為馬華領導人。林蒼佑在檳州執政後,他要感謝的是敦拉薩而不是東姑。相反的,陳修信要感謝的是東姑阿都拉曼。當馬華在1968年申辦學院時,就取名為拉曼學院(以紀念東姑阿都拉曼)。如果沒有當年東姑的拔刀相助,陳修信在馬華要成為老大並不容易)。
光大的計劃,是林蒼佑的另一個傑作。他建起了樓高65層的華廈,一時成為全馬最高的摩天樓,傲立於檳島。不過由於光大的整個大藍圖涵蓋的範圍甚廣,附近地區的老房子面臨被拆除的命運,也給林蒼佑帶來一定程度的痛苦,受影響的人民大力申訴州政府的不是,反對黨更形容民政黨是“拆厝黨”A使到1974年的大選,民政備受壓力,結果有驚無險。
林蒼佑繼續其光大發展計劃,邀請私人企業參與發展,可惜進度十分緩慢。原本要用20年的時間,也就是到了1990年完成的大藍圖,結果直到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實體是多了香格里拉酒店,Prangin Mall綜合購物中心大廈及五條路海墘填土地帶公寓的落成和行將搬遷的社尾萬山。從光大到海墘地帶,尚有一大段空間未被發展。
光大計劃的發展緩慢是有多項因素造成的:
(1)光大的摩天大樓,雖一柱擎天,成為政府的辦公大樓,但這些年來,一些政府機關已搬遷他處,而私人企業也減少租用;加上交通擁擠,停車位置有限,樓高上下不方便,已漸漸失去其吸引力。
(2)附近的地段,已不再被視為黃金地段,反而被認為空間有限,繁榮不再的地區。即使在經濟飛躍成長的年代也發展緩慢,更不用說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會成為搶手的寸土必爭之地。
(3)自公元2000年屋租統制法令“壽終正寢”後,一萬餘間的舊屋的改造後勁乏力,反而租戶一個個離去,整個喬治市黯然無光。
(4)自1990年開始,古蹟保護委員會就疾呼保護喬治市的傳統風貌,使其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個重點。在這個大前提下,古蹟指南出爐,政府希望喬治市不再出現太多的高樓大廈,尤其是被列為受保護的地區。這個備受爭議的指南的出發點可能是要爭取聯合國儘早承認喬治市的一些地段(據說範圍426依格,約佔喬治市總面積10%),被列為世界古蹟之一,以有助推動旅遊業,但另一方面卻使到有關地段的地皮不再具有吸引力的商業價值。業者或認為只建樓高五層的建築物已不化算,不如在其他地方發展更具潛能。
當喬治市面臨殘舊和新舊交替失秩時,檳州政府也覺得易地為良,有意將檳州政府行政中心搬到峇央峇魯區,等於光大(喬治市的心臟)將再另行規劃其用途,這是不是意味著城市重建計劃在30年後的今天已行不通?必須另謀對策?
喬治市的未來已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喬治市何去何從?正讓我們跌入迷惘之中。(原載檳州中華總商會《商匯季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