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中法军谅山大战
中国对越南之战,谅山的争夺战是最主要的一役。
中国进兵越南不及三週,攻克了北越的一些城镇,诸如老街,高平,而最后是谅山一战,结果也被中国拿下了。谅山距离河内仅90哩。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谅山对于中国是不陌生的,而且中国和法国兵也曾在这个山头作过生死战,以捍卫中国的边疆领土。
这是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的事。当时法国与其他殖民主义扩张者一样,在亚洲寻求殖民地,而被法国看中的则是印度支那,但最难应付的是越南的反抗力量,尤其是中越有共同的边界,法国欲夺取中国的领土,便得先控制越南。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儘管清朝是个乌烟瘴气的政府,但在边防军民的同仇敌忾下,他们曾在谅山把法军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谅山事变”和“谅山大捷”。
清兵驻越背景
有关这件事,必须先交待一下为何有清兵驻越南的背景。
1881年底至1882年初,在越南政府的请求下,清朝政府派军进驻北圻,以抗拒法军的入侵。按照驻地分成两支,一是云南布政使唐炯(后升任云南巡抚)统领的滇军,驻守山西;另一是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后升任广西巡抚)统领的桂军,驻守北宁。军队出发时,清朝政府为怕得罪法国殖民主义者,三番四次地交待:“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法人并未与我失和,我军总以剿办土匪为名,未可显露作战之迹,致启衅端。”主降派李鸿章更说:“我不先开衅,则衅亦无自而致矣。”
这裡可以看清清朝政府的矛盾和不得不适应当地情势的变化。它一方面不希望得罪法国人,启开战端,另一方面又担心不援助越南,惟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虽然清军是在错综複杂的情绪下开进越南,但是当时历史的演变却不以清朝的主观愿望为依归。
原来,清军亦为贪生怕死之辈,他们在越南与其说是抵抗法军,不如说是不抵抗主义。就这样,使到法军得在1883年12月侵佔山西(离河内不远的一个城镇)。紧接着翌年2月,法军向北宁进攻(北宁西接山西,南拒河内,东临海阳,是北圻的战略要地。清事的腐败无能,军纪荡然无存,在弃守逃跑下于3月12日又被法军攻克。
本来,清单守在山西和北宁,可对侵佔河内的法军起有箝制的作用,现在两个防线垮了,法军长驱直入,相继攻下太原和兴化等。
中法简明絛约
当山西和北宁失守的消息慱到北京时,清朝政府大起恐慌,除了作作样子将唐炯和徐延旭撤职查办外,慈禧太后更乘机更换军事首长和将领,摆出一幅要在越南重整旗鼓的样子。
儘管如此,慈禧太后的虚弱一面还是被法国殖民主义者看穿,尤其是主降派李鸿章一手搞出了屈辱的“中法简明条约”,使到中国更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
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中国承认法国佔有全部越南;
(2)中国将所驻北圻各军立即调回边界,并对法越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律不过问;
(3)法国不向中国索取赔款,但中国必项开放与越南北圻毗连的边界,听凭法商运销货物;(4)法国答应在与越南修约时,决不插入伤碍中国威望体面的字样;
(5)在3个月以后,中法两国各派全权大臣,照以上所定各则制订详细条款。
是裡面的条文,是根据法方提出的条件为基础,李鸿章所力争的,是维持“体面”的虚文。
这份条约是在1884年5月11日签署,不到1个月,即6月6日,法国以修约的名义,强制越南缔结第二次“顺化条约”,确定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的地位。
第一次“顺化条约”是在1883年8月25日签订,越南封建王朝被迫与法国订下“城下之盟”。主要内容包括:越南接受法国的“保护权”,法国将管理越南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切外国的交涉。这比起1862年第1次“西贡条约”和1874年的第2次“西贡条约”更为露骨地佔有越南。
事实上,法国并不止要拿下整个越南,它早就想以越南作为桥头堡,侵入中国。例如早在1787年,法国天主教大主教百多禄向法王路易十六奏章时建议在越南建立一块殖民地,除了与英国争夺亚洲及东南亚的利益外,并进一步以越南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开闢一条通向中国中部的侵略道路。
法国的统治者,就是根据这份奏章在东南亚展开侵略活动的。但是中国方面,虽然清朝荒淫无能,越南封建王朝苟且偷生,仍然有一支反抗法军的势力在中越边境开展。这就是历史上的“黑旗事”。黑旗军原属于太平天国的一个支流,后来流亡在中越边界,以老街作为据点。
有关黑旗军的活动,我们将在较后时述及,现在且说“中法简明条约”签署后的“谅山事变”。
谅山事变始末
事缘中法签约后,清朝希望能维持现状,但法国咄咄逼人,它片而要求清政府在三星期内撤兵,后又改为在20天至40天内撤兵。清政府认为应是3个月后,可是法国迫不及待,乃使用武力迫使清兵退出越南。
1884年6月12日,法军诡称“巡边”,到谅山附近一带搔扰。新任广西巡抚潘鼎新,闻讯即报告称:“一经开仗,败固然不好,就是打胜了也从此多事。”要求允准自谅山撤退守兵,但清府又碍于体面,下令驻守原地。
这样一来,对峙便开始了,6月23日,700馀名法军逼近谅山的观音庙,大言不惭说:“越南是法国的地界”。按着他们要清兵于3日内撤出,否则动武。抑有进者,他们把驻守谅山而到来谈判的清兵代表打死,又炮轰清军阵地。驻守谅山的桂军(清兵)忍无可忍,进行还击,打退了法军,第2天又来犯,也被清军打败,法军伤亡近百人,逃回原来驻地。
法军蒙受耻辱后,法国的报章舆论便乘机兴风作浪,指责“中国官兵4000人在谅山打劫法军”,又要中国赔偿巨款云云。
清政府恐洋症是出名的,它还是一心一意与法国和好,解释谅山事变是一个误会,也愿意在1个月之内撤退驻越防军,更赔了白银50万两(合约350万法郎)。
即使清朝低声下气,委曲求全,法国则借此机会向中国开战,藉口赔款太少,动用军舰开进中国的通商口岸。
这样一来,在1884年8月,中法便在海上展开一埸海战。
(72)法军谅山吃败杖
就在海战启开的同时,清军也就在陆上向法军进行反攻。在得到黑旗军的援助下,一场陆路大战开姶了。
但是镇守谅山的桂军个个畏手畏脚,竟在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前,用一把火把谅山烧掉,全而撤退。而镇南关(即是今日的友谊关口,中越边境交界处)处境十分危急,一部份清军配合了黑旗军与当地越南人,在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才(时已逾70岁)的率帅下,安定了人心,在镇南关一带及后方年殊死战,以防止法军长驱直入。打了将近2个月,法国军终于被击退,镇南关得以保存。
随后,冯子才率军队过关斩将,一路上势如破竹,在3月26日攻克文渊,29日夺回谅山重地,重伤法军主帅尼格里。
中国兵在谅山教训法军已非首次,而者次不仅攻下谅山,还在多处把法军打得溃不成军,斯时,在西线的滇军(清兵)会合了黑旗军和越南人民军,一连收复了越南几十个州县,中路的唐景崧部队,也拿下了太原。
另一方面,中国的海战也逐步还击,取得节节胜利,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拨在战役中受伤,后病死在澎湖岛上。
华军大败法军的消息传到法国后,立即在法国社会引起巨大的震惊,其至将法军在镇南关──谅山的大失败形容为1815年拿破崙在滑铁卢的失败一样的感到耻辱。
不但如此,谅山的失败,也导致法国统治者茹费理政府的倒台,人民纷纷声讨其远东侵略政策使法国每日支付100万法郎军费的无谓开销。
本来,中国清军在联合当地人民军的奋勇反击下,可以一举将法军全部扫出越南。如果当时清朝稍有骨气,今日印度支那的历史将会改写,而不是使法国得以继续留驻印支,实行殖民统治。
但是正当中国军队在不断传诵捷报时,清朝政府竟然下令停止前进,使得法军得以苟延残喘,继续赖在越南不走。
胜利签城下盟
清朝政府的妥协和绥靖主义是它一路来对外的投降政策的骨干,不论当时的工和派(以李鸿章为首),或主战派(以左宗棠为首)他们都担心中法战争的持续会引起大规模的反清朝运动,因而主张及早结束战争。就这样,中法又再签署一份“巴黎停战协定(即中法议和草约)(1885年4月4日签署):
(1)两国遵守天津“中法简明条约”;
(2)两国停战;
(3)中国从越南撤军。”
以一个战胜国,签署这样的条约,可以看出清朝的“媚外恐洋”的严重心理病态。虽然反抗军,以冯子材等人激烈反对,但清朝又进一步把中国的利益开放给法国,似此忍辱含垢的作风,也实在匪夷所思。
在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和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1)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
(2)在中国边界指定两处通商,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法国商人可以在此居住,法国政府也可以在此设立领事馆;
(3)法货进出云南,广西边界时,应减轻税率;
(4)以后中国建造铁路时,应向法国人商办;
(5)法国撤走基隆和澎湖的军队。
这样一份条约,已经达到法国统治者的心愿,虽然它吃了败仗,却在和谈中获取更大的利益,除了保有越南外,还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不过,为了确保法国在越南的地位,它迫使清政府镇压和瘫痪黑旗军──一支曾经使法军丧胆的反抗力量。而这正合清朝的心意,就这样,在利诱威迫,软硬兼施下,刘永福在清朝以功名利诱下,当广东的总兵,把他及其黑旗军3000精锐调入关内,剪除了在越南法军心腹大患。
从“谅山事变”到“谅山大捷”的中法战争,说明了一件事;即使清政府颟顸无能,反抗法军的军事力量仍然不可悔。他们通过这两宗历史事件教训了法军。至于清朝如何向外来侵略者让步,所牵涉的因素太多,不是谅山的驻军可以左右一切的。
今日谅山战役
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时,拿来和今日中越军队在谅山大战作比较,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过去中越南水乳交融,清军在谅山替越南人击退侵略者,在往后的抗法抗美战事中,中国人也贡献应有的力量给越南。
岂知到了廿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越南反而视中国软弱无能,大作“印支联邦”美梦,中国因而选择谅山作为“教训越南的场所”,一方面重演历史战役,另一方面使人重温历史──谅山──中越友谊的一个驿站,如今已成历史陈迹。
未来的中越历史,是不是又从谅山战争中引来一个转捩点!我们唯有拭目以待了。
总之,中国边防军这次选择谅山与越南正面交锋,除了因为这是越南重军场所,防卫河内的要塞外,其他的因素也可能它是有历史性名气的战场,是中越人民都熟悉的山头。
中国打下谅山,当然其用意是戮破越军自吹自擂的神话;而且此地距河内120公里(90里),也距中越边界不远,在这样的正中打仗,正可以解释为有限度的战争。
现在战事停止了.中国兵也陆绩撤回,留下的是一页“谅山战役”的历史,作为中越和谈的基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