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5.5.04

第九章:東馬政治概況

(01) 華人大舉移民砂州
華人移居砂勞越的情形,與東南亞各地大致相同。1841年,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E)成為砂勞越的拉惹,也就統治者,他是在英殖民政府的支持下享有直接控制權,這也是英國表面上間接統治的手段。

之前,砂勞越原屬汶萊統治的地方。原本砂勞越的領土只有現今第1省的土地。而後經過第2代拉惹查斯爾.布魯克(CHARLES BROOKE),其統治的領土不斷擴大。至1905年據有第5省林夢的地方,變成現今砂勞越的版圖。

客家人福家人最多
華人1841年後,作比較大量的移居,但是大批的移民是在第2代拉惹繼位之前,他借助華人的力量開發砂勞越。由於當時政府的鼓勵,在1877年華人已有7000名,到1908年增至4萬5000名。

1947年人口調查,華人有14萬5158人。1973年的估計達到32萬5005名。(59)

根據1960年的人口調查,砂勞越總人口是74萬4529名,包括海達雅克人(伊班人)有23萬9409名,華人有26萬6473名,馬來人有13萬2903名,陸達雅克人5萬9267名,馬蘭努人(回教徒)4萬5155人。

華人之中,客家人口及福州人最多,下來是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興化人及海南人等。(60)

像馬來西亞半島一樣,早期南來的華人組織鄉會和宗祠,興學辦校,傳播文化,但也具有濃厚的幫派觀念,而在政冶意識上也在後期有國共之分野。

戰後砂直接受英統治
日本南侵,砂勞越不可倖免,日軍投降後,砂勞越直接歸英國統治,在實權上剝奪了布洛克家族的權力。砂撈越乃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遂派人出任總督,對殖民地的誰會作逐步的修改。1949年,古晉中華總商會成立,代表華人的經濟利益,向政府交涉,且向華人的出入口貿易徵稅,以支助華校。

愛安.莫里森(IAN MORRISON)《砂勞越地方自治政府》一書的作者,在1949年說“殖民地的財富不但相當數量在華人的手裏,同時華人比起他們的鄰居更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識和教育上的進步。”

(02) 中下階層華人思變
砂勞越的華人在戰後,同樣表現出兩種思潮的鬥爭。一個是以上層為主的,由中華總商會領導,他們思想保守,傾向國民黨,但對當地的貢獻是不可否定的,例如興學辦校,創辦報紙。

當英國在1948年實施地方政府法令,以民選代替官委議員後,華人的中下層階級就有一種思變和突破的要求,以擺脫傳統的由上層華人代表華社的願望。

“政治觀察家認為,地方政府法令實施民選制度,不但是使當地的土著朝向接受一個較為民主形式的政府,而且重組傳統的華人領導層,局部的滿足那些對傳統領袖失望的各階層華人。

不過,選舉法的實施未達到所需的效果,傳統的委任甲必丹和地區頭人的制度仍然保持,而社會及經濟權力,操縱在被挑選了的富有者的手上,其他人則成為受承認的領袖,以確保中華總商會仍然是政府和華人之間的主要聯繫。

再者,戰爭的教訓,使到華人及其他種族成為侵略的犧牲品,已不可避免的改變華人對西方政府和其本族傳統領導層的態度,也同樣地改變了華人領袖本身與新殖民地政府的關係。” (61)

很顯然的,上層的華人繼續與英國保持良好的關係,而中下層的華人則要求改變,同時也因為涉及中國的國共鬥爭,導致華人中不滿國民黨建立他們的勢力範圍,甚至有一些轉入地下成為砂共份子。(62)

首個政治團體失敗
另一方面,21個華人社團又合起來組織中華公會(CHUNG HUA ASSOCIATION),這個團體有激進的要求,且試圖取代中華總商會的領導地位,有意成立華人民主政治社團(CHINESE DEMOCRATIC POLITICAL SOCIETY),但未得到英政府的歡迎,也沒法獲得保守華人的支持。

這個團體的政治壽命短暫一現,因為當局很快地在1947年成立華人諮詢局(CHINESE ADVISARY BOARD),以保守華人成為委員,取代了中華公會的作用。

194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委任一名駐砂勞越的華人領事;竟而受到中華總商書及中華公會的歡迎,且發表聲明說領事已成為砂勞越華人的代表,面對中國政府和砂勞越政府。

“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因土生的砂勞越華人被視為英籍民,外國領事未具有責任。”砂政府未加以接受。(63)

1949年杪中共在大陸取得控制權,也結束了國民黨領事在砂勞越的地位。砂政府強調英政府承認中共,不意味著不再反對共黨在英屬領土蔓延。不過,砂政府為作象徵式的表示,允准華人慶祝國共之間不同的國慶日。

但是,砂勞越的華人具有較明顯的當地政治意識是在50年代以後,而隨著當地情況的變化,華人乃逐漸遠離對中國政治的興趣。

(03) 兩大事件加速醒覺
有兩件事導致華人社會對砂政府的不滿,加速了華人政黨的成立。

其一是政府對華校的關注,為預防左派份子控制和勢力坐大,政府採取必要的行動,於1955年通過一份白皮書的發表,實施援助法令(GRANT CODE REGULATIONS),在提供支助的同時,也管制了教學課程。

其二是1955年1月1日實施貿易禮申收費制度,以期每年增加350萬元的收入,來資助教育的擴展,由於新稅率有的竟提高1000%,致使華商“罷市”抗議,當局宣佈展延實施並委任一個調查委員會修改收費率。

華人社會的代表和政府就上述兩件事的討價還價,是屬於政治形式的談商,加上政府已實行地方議會民選制度,華人對政黨的需求也就越形迫切。

另一方面,砂勞越的英殖民地政府,也鼓勵與政府有友好關係的當地社會領袖組織政黨。前砂政府首席秘書長伊里斯JH.ELLIS發出的內部通函中,冀擬議中的政黨由王其輝領導。(64)

另一位協助砂政府解決學生罷課事件的楊國斯律師也受重視。他們兩人連同一般有志之士推動砂撈越人民聯合黨(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簡稱SUPP)的成立,是為砂勞越最早的一個政黨。

人聯黨標榜非種族性,希望拉攏馬來人及達雅克人參加,由於各種因素存在不是十分成功。不過這個黨在後來成為規模相當的多元種族政黨。

(04) 人民聯合黨的成立
人聯黨成立初期,各族人民的政治認識普遍還很落後,華族方面,除了一些工友入黨外,一般華人商家和小市民,大多都抱著安份守己的態度。

廣大的伊班族,生活貧困,住在窮山僻野,教育文化較落後,因此對自治獨立的意義,還是認識不深;馬來人由於宗教信仰的關係,他們的一般行動取決於一些認識較高的政府公務員,決不輕易加入任何政黨。(65)

在人聯黨成立之前的數星期,砂勞越總督改變對人聯黨的積極態度,因為他坦心這個黨會偏向某一種族而分裂社會,同時他獲悉砂共滲透。因此引起政府的懷疑和警惕。(66)

不過,這個政黨的領導權始終控制在中庸及溫和份子的手上。人聯黨是於1959年6月4日誕生,且於6月18日獲准註冊。第一任主席是王其輝,秘書是楊國斯。

人聯黨的建黨宣言中表明:
(一)循憲制方式覓尋砂勞越人民的政治進展以期最後獲得獨立;
(二)爭取和維持基於議會民主制建立起來的政府;
(三)促進和保證各族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及
(四)維持各民族的和諧。

黨的宣言和政綱雖顯示出,這是一個為民主而鬥爭的政黨,但在實質上,這個黨一開始就有左傾的現象,這可以從它起初反對馬來西亞計劃中看出來。

作為第一個成立的政治組織,人聯黨乃居於優勢吸納諸多黨員,尤其是華人。“從1959年到1962年短短的三年時間,黨員從30多位發起人到5萬多人,支分部從原來的一個總部增加到55個支分部。” (67)

思想左傾反對大馬
當馬來西亞概念於1961年提出時,人聯黨表示反對,指說是“英殖民主義者部署的,是新殖民主義的產物”。

其實,從英國前首相麥米倫HAROLD MACMILLAN的回憶《AT THE END OF THE DAY》中揭示,英國並不熱衷加速推動馬來西亞的成立,他說:“馬來西亞的成立過程是必須放慢的。我承認,李光耀鑑於可預見的可能共黨政變,被迫要求或取 得新加坡的獨立。

如果合併不能加快實施,這是一個實在的危險。不過,我不準備對任何問題作急速行動。我們對已長久及有效統治的地區的人民負有責任;我們也對共和聯邦負有責任,特別是澳洲和紐西蘭,它們的防務利益被嚴重的影響。”(68)

東姑阿都拉曼在其回憶錄中也這樣說:“我在1961年11月2日前往倫敦會見麥米倫,最後我們在原則上同意將新加坡、北婆羅洲、砂勞越及汶萊加以合併,但同意英國有權保留在新加坡的基地,以作為協助馬來西亞及共和聯邦的防務,保護東南亞和平。

我們也同意由馬英雙方成員組成的調查團,鑑定北婆及砂勞越人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

東姑並引述海峽時報1962年7月23日的一則報導說:調查團提呈報告書後,1962年7月馬英會談發生困難,因為英國主張不定期的過渡階段,在這時期北婆及砂勞越可以準備成立自冶政府和合併,但最後英國讓步。

英國必須對“過渡時期”讓步。而當時英國的腦海中是協助建立一個國家,然後使它們在愉快中合併,由馬來亞實行殖民地統治而不是人民所要求的未來“馬來西亞”。(69)

多名黨要被逮捕驅逐
從這些言論中可看出,當時的馬新比英國更熱心的推動馬來西亞計劃。因此當時所受到的指控是“英國部署的”和“新殖民地主義的產物”,今天看來所得到的結論是有修正的必要。

砂人聯黨的反大馬運動,是從內部到外部的。

在內部每分支會開會,都是發表反對馬來西亞計劃,對外則和汶萊的人民黨及北婆的卡達山統一機構,聯合反對大馬計劃(但卡達山機構很快改變 態度,而人民黨1962年叛亂後,即被汶萊蘇丹和英政府敉平),人聯黨也曾附和馬來亞社陣及新加坡社陣的反大馬計劃,向英馬代表組成的調查團,及後來的聯 合國調查團,表明反對砂勞越加入大馬。
人聯黨的活動引起了砂政府的注意,並感到治安已被挑戰和威脅,並認為共黨已經滲透,乃援引法令進行逮捕,諸多幹部或被遣出砂勞越或被監禁。
雖然人聯黨反對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計劃仍然繼續推行,且於1963年9月16日正式成立,砂勞越通過加入大馬取得獨立的地位,是馬來西亞獨立國的一州。

(05) 親馬政黨相繼成立
在獨立前,與人聯黨的左傾有不同政治思潮的政黨相繼成立,它們支持馬來西亞,唯獨人聯黨唱反調。

第一個政黨是1960年4月成立的砂勞越國家黨(PARTY NEGARA SARAWAK / PANAS),由第一省的馬來人領袖阿邦哈志姆斯達化(ABANC HAJI MUSTAPHA)率領。

1961年3月,由第2省的伊班人及第5省的華人,所組織的砂國民黨(SARAWAK NATIONAL PARTY / SNAP)接著成立,黨魁是加隆寧甘(STEPHEN KALONG NINGKAN)。1961年12月,由第2及第3省的馬來人和馬蘭努斯人支持的土著黨(BARISAN RAKYAT JATI SARAWAK / BARJASA)相繼出現,黨魁是阿都拉曼耶谷ABDUL RAHMAN YAKOB,及其侄兒阿都泰益(ABDUL TAIB MAHMUD),作為國家黨的取代。

1962年7月,以林鵬壽及陳威廉為首的華人,成立砂華公會(SARAWAK CHINESE ASSOCIATION),代表保守的福州和潮州人,俾和人聯黨爭奪影響力。

同年7月,第3省的伊班人,在天猛公儒格(TEMENGGONG JUGAH)的領導下,成立砂勞越保守黨(PARTY PESAKA ANAK SARAWAK / PESAKA)。

這5個支持大馬的政黨共同組成砂勞越聯盟,準備在選舉中與人聯黨週旋。但後來國家黨脫離聯盟,單獨參加大選。

選舉決定對大馬態度
選舉是在馬來西亞成立前的4月到6月舉行,對馬來西亞的成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場支持大馬和反對大馬的鬥爭。換句話說,是聯盟和人聯黨爭天下。

當時的選舉法是分3層式的,即全州分成24個縣議會和市議會。全部將選出429名的縣或市議員,分別組成24個縣市議會。

由這些縣市議會選出109個省議員分別組成5個省議會(砂州有5省,控制縣或市議會的政黨佔優勢,可以推派省議員),再由這5個省議會選出36名立法議員,組成州議會,超過半數席的政黨,即可組織第一屆民選政府。

從這種選舉制看來,要取得政權的政黨,必須先在縣市議會選舉中,有良好的表現,否則免談。

人聯黨在1963年的時候,宣稱其黨員華人佔54%,多數是客家和福建人;伊班人佔32%;陸達雅克人6.5%,其他是馬來人和馬蘭努斯人。這判定人聯黨的基地是在城 市,也極力爭取伊班人的支持。因此人聯黨的對手是砂華人公會,國民黨及保守黨。

選舉結果,聯盟(四黨聯合)奪得138席(其中國民黨48席,土著黨44席,保守黨43席,砂華公會3席),人聯黨115席,國家黨59席。

人聯黨控制所有的市鎮議會(6個),聯盟控制了所有的鄉村議會(共18個)。

聯盟爭勝人聯黨
根據3層制的選舉,這些市縣議會選出5省的省議員,再由省議員選出州議員。在第一省人聯和國家黨合作,各分得5個州議員,而第2、4、5省歸聯盟,有16名州議員,剩下第3省將選出11名州議員。

而爭奪第3省議會的控制權乃告展開,這其中涉及民那丹縣議會──人聯7席,聯盟7席,獨立人士1席(伊班人)。誰能爭取這位獨立人士,即 可控制縣議會,由縣議會派出的3名省議員將決定誰控制省議會(人聯原有11名,聯盟有13名),結果該獨立人士靠向聯盟,使聯盟控制民那丹縣議會,而多增 加3名省議員,以致在第3省擁有16名省議員,控制省議會,所派出的州議員11名概為聯盟黨人。

11加16,聯盟共27席控制州議會。(反之,如果人聯成功,5席再加11席,又加上國家黨5席,即可控制州談會),這決定人聯黨在日後的劣勢,而聯盟黨的勝利使到馬來西亞的成立更為快速進行。

當時,英國殖民政府鑒於砂華公會不能代表華人,建議將人聯黨容納在聯合政府內,並由王其輝出任第一屆首席部長,但此議被人聯黨幹部所否決,當然也不為聯盟所接受,建議乃胎死腹中。(70)

聯盟政府組織的州政府由國民黨的加隆寧甘擔任首席部長,而獨立人士的黃金明,較後加入國民黨,則擔任副首席部長,砂華公會的張桂生也入閣。

人聯黨繼續其反大馬態度,直到馬來西亞成立後,逐漸改變態度。

(06) 戰後英國統治沙巴
沙巴──1881年成為英國的其中一個殖民地,在這之前,與汶萊蘇丹簽訂一項合約,取得三塊連接的土地,每年付出1萬2000元,同時,又與汶萊首席部長彭格蘭天猛公簽一合約,以取得他的兩塊私人土地。

蘇祿蘇丹得5000元,以作為補償他聲稱對北婆的要求。

儘管後來菲律賓以蘇祿蘇丹的問題提出對沙巴的主權,但歷史文件已揭示這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當時英國是通過付款來取得沙巴的控制權。

對沙巴的控制,英國是採取間接的方式,它委托英屬北婆羅洲渣打公司管理沙巴,意味看這間公司是沙巴的政府。但1942年日本南侵,這間公司失去控制能力,在戰後1945年,英屬北婆羅洲渣打公司將沙巴賣給英國,沙巴乃於1946年成為 英國的殖民地。(71)

華人移民逐年增加
當渣打公司管治北婆(沙巴)時,吸納很多華人移民。1911年華人有2萬7802名,但到了1960年,華人已增長至10萬4542名,其中以客家人居多。

沙巴也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地方,以1960年的統計記錄,卡達山人有14萬餘人,巴查人(回教徒)6萬餘人,還有姆律人,蘇祿克人,伊朗努斯人及汶萊人等。(72)

第一個在沙巴成立的政黨是由唐納史蒂芬(後皈依回教,改名為福爾)於1961年8月創立的卡達山統一機構(UNKO)。史蒂芬是一名木材商,也是一家英文報的老板。

不久之後,於同年12月,莫斯打化成立沙巴統一民族機構(USNO),他是傳統的蘇祿族的領袖,這個黨的成員多數是回教徒。

到了1962年1月,姆律族領袖山登(G.S.SUNDANG)成立巴索黨(UNITED NATIONAL PASOK MOMOGUN PARTY),以挑戰卡達山機構。

兩個華人政黨合併
不久之後,兩個華人政黨註冊成立,一個基地在山打根的聯合黨,由邱錫洲領導,另一個在亞庇的民主黨,由陳彼得領導,數月之後,這兩個黨合拚為北婆國民黨(BUNAP)。

一般而言,基督徒支持UNKO,回教徒支持USNO,華人支持BUNAP而姆律人及一些卡達山人(或稱杜順人)支持PASOK MOMOGUN。(73)

以華人作為基礎的北婆國民黨,後來納入成為沙華公會SCA,另外兩個較小的華人政黨──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未被吸納,以致無所作用,銷聲匿跡。

(07) 1962沙巴舉行選舉
在馬來西亞成立前,沙巴於1962年12月至1963年4月間,舉行了地方議會選舉。

它的制度與砂勞越相似,即三層的選舉制。雖然在1962年中,馬來亞的聯盟政府成功地拉攏這些主要政黨組成沙巴聯盟,但各黨因席位分配未能達致協議,乃各以各的黨徽參加選舉,相互爭奪議席。

有必要指出的是,卡達山民族統一機構的唐納史蒂芬及民主黨的邱錫洲,先是不同意馬來西亞概念或對這個概念有所遲疑,而陳彼得更一度認為沙巴應先獨立,才考慮加入大馬的建議。但是他們很快改變態度,宣佈支持大馬。(74)

主要政黨支持大馬
事實上,沙巴的情況與砂勞越有很大的不同──沙巴各個主要政黨支持馬來西亞,且成為沙巴聯盟一員,不像當時的砂勞越,人聯黨反對大馬;同時沙巴也沒有共黨的威脅。因而政局的發展,對馬來西亞的成立起了有利作用。

地方議會選舉總共選出137名地方議員,成績如下:沙統53席,卡達山民族統一機構39席,巴索黨12席,沙華公會(前身北婆國民黨)27席及獨立人士6席。

按照所得議席比例分配,在州議會內,沙統8席,卡達山5席,巴索黨1席及沙華4席,共18席。當馬來西亞於1963年9月16日成立時,沙統主席敦莫斯打化被委為沙州元首,卡達山機構主席唐納史蒂芬出任首席部長。

內閣席位分配計沙統3席,卡達山2席,巴索黨1席及沙華2席。在推舉國會議員時,沙統佔6席,卡達山5席,巴索及沙華各1席。

由於敦莫斯打化及唐納史蒂芬(敦福爾)的個人恩怨及權力鬥爭,終於啟開了兩人在沙巴政壇上,分別左右政局一個長時期。

敦福爾出任首席部長
雖然,唐納史蒂芬出任首席部長,而莫斯打化只擔任無實權的州元首,但莫斯打化行使州元首權力,和唐納史蒂芬互相消長勢力。

1964年,沙巴州議會增加席位至32席(原本18席),經過一番爭執後,達成如下的協議:沙統14席,卡達山機構11席,沙華7席及委任沙巴國大黨一席。

“雖然沙統在州議會內擁有最多席,但卡達山在州內閣中擁有極大權力,因為史蒂芬擔任首席部長。敦莫斯打化本來期望作為州元首,將保有如同過去的總督絕對的權力。

但越來越明顯的這些權力落在首席部長手上後,莫斯打化的沮喪增加。在1964年12月,他拒絕批准首席部長推荐約翰杜辛JOHN DUSING(卡達山人)擔任州秘書。雖然這是一件小事,卻顯示了緊張局面。

為解決衝突,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介入調解。解決方案是史蒂芬於12月31日辭職,轉任聯邦沙巴事務部長。

取代他成為首席部長的是聯邦不管部長羅思仁,作為過渡時期的人物,直到新的州選,才決定何黨及何人出任首席部長。

敦莫斯打化仍然擔任州元首,但沙巴聯盟已比任何時候更為脆弱。(75)

(08) 羅思仁接任沙首長
1964年12月31日,沙巴首席部長史蒂芬辭職,轉任聯邦沙巴事務部長。取代他成為首席部長的是聯邦不管部長羅思仁。

羅思任是沙華公會的代表,他出任首席部長,不管是否暫時性的,已標誌著華人曾經控制了沙巴政府,也可說是沙華公會的政治頂峰。

也無須隱瞞的,史蒂芬的倒台是因為他在施政上與中央政府不能協調,處處強調沙巴的應有主權,引用馬來西亞協定行事。

聯邦政府不反對按協定行事,但提醒史蒂芬中央政府是要建立一個團結與統一的馬來西亞,沙巴不能過旅自行其是。

當史蒂芬與莫斯打化的鬥爭達到高潮時,中央支持後者,史蒂芬乃告敗下陣來。

轉回頭看馬來西亞半島,當馬來西亞成立後的翌年,便舉行新的大選,以確定民意,當時正值印尼的蘇卡諾推行對抗運動之際。

這種局面;對執政的聯盟黨十分有利,但對左派的社陣卻是不利的。人民在當時的思潮,包括華人在內,多數趨向支持政府,以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面對外敵。
-----------------------------------------------
註:
(59) 參閱田農著《砂勞越華族社會結構與形態》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1977年/第6頁
(60) See "The Chinese ln Southeast Asia"/By Victor Purcell/P357 & P358
(61) See "The Sarawak Chinese" By John M.Ch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P110 & P111
(62) 與(61)同/P111
(63) 與(61)同/P112
(64) 王其輝是砂勞越華族領袖王長水的孫子。王長水的父親王友海早年抵達新 加坡,後移居古晉經營出入口商生意,是福建屬領袖,受拉惹重視被委為華人僑領。王長水受英文教育繼承父業,後投資銀行業,曾被委為華人裁判庭庭長及華人總甲必丹。王其輝早年在古晉聖湯姆斯學校受教育,在馬來亞沙登農學院畢業。1936年到1946年在砂農業部任職,後辭職轉入其岳父黃慶昌的銀行服務,曾任中華總商會的英文書。在1959年與楊國斯等人合組人民聯合黨,曾任中央科學工藝暨環境部長。
(65) 李一文著《人聯風雨廿年》輝煌出版社出版/1981年/第3頁
(66) See "The Sarawak Chinese" By John M.Ch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P112
(67) 李一文著《人聯風雨廿年》輝煌出版社出版/1981年/第4頁
(68) See "Britain And The changing East" By Ming Bright/Malaysian Business Of Feb.1982
(69) See "Looking Back" By Tuanku Abdul Rahman/P85 & 86
(70) 李一文著《人聯風雨廿年》/第十七頁。
(71) See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By Victor Purcell/P374
(72) See "A History of Sabah" By F.G.Wkelan/P140
(73) See "The Politics off Federalism-Syed Kechik ln East Malaysia" By Bruce Ross-Larson Printed/Times Printers Sdn. Bhd/P4
(74) See "Modernization In East Malaysia 1960-1970" By James P.Ongkili Deputy Chief Ministers Of Sabah/P110,111 & 112.
(75) 李一文著《人聯風雨廿年》/第十七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