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啟開馬來西亞時代
在宇丹報告書發表前,印菲已對調查不信任,指馬尼拉協定已被破壞,所持的理由是馬來西亞成立的準備工作在繼續進行。馬來亞政府於8月29日宣佈:馬來西亞將在9月16日成立。
由於對調查報告具有信心,也由於認定沙砂人民支持馬來西亞,東姑阿都拉曼勇往直前,在宇丹報告書發表後的兩天,馬來西亞正式成立,從此翻開歷史新頁。
馬來西亞在各種壓力下誕生,但也加速了印尼蘇卡諾的對抗。公然展開所謂粉碎馬來西亞的行動。這種行動包括在東馬進行軍事行動,甚至派遣兵士侵入西馬。
雖然在對抗的過程中馬印斷絕外交關係,但曾在曼谷及東京舉行過會談,可惜不歡而散。當1964年8月的時候,一小撮來自印尼的軍人侵入馬來西亞的柔佛拉美士,馬來西亞政府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投訴。
此舉使馬來西亞在外交上打一場勝仗,雖然未能改變印尼的對抗政策。結果馬來西亞獲選進入安全理事會,蘇卡諾老羞成怒,宣佈退出聯合國。
接著蘇卡諾本身陷入困境,印尼的共黨和軍隊的矛盾加劇,鬥爭趨白熱化。1965年10月,一場流血政變在印尼發生,顯然是印共參與其事。同時,陸軍將領蘇哈多展開反擊,遂敉平政變,奪得了國家的控制權。
蘇卡諾總統大權旁落,1966年,蘇哈多上台,宣佈結束馬印對抗。
(02) 馬印對抗歷史五年
從馬來西亞醞釀成立到馬印對抗的結束,前後歷時5年之久。這期間,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思想,也經歷了深刻的變化。
印尼的對抗及決意要組成一個以雅加達為主的大聯邦,使到馬來西亞的華人感到憂慮,轉而支持馬來西亞政府抗拒外來的壓力。但不可否認的,在思想上傾向左派的華人,基於政治意識的理由,支持社陣的“反大馬運動”。
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與印尼的動機和汶萊的人民黨反叛目的是不相同的,但由於是一場反馬來西亞的鬥爭,結果也捲入了這場鬥爭,無形中給人的印象是:社陣 支持或同情印尼的對抗,唱出了“馬來西亞是新殖民主義的產物”的論調。
這樣一來,整個左派運動終於受到重創,以致在大選中處於被動地位。最主要的是: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支持巫統,反對左傾的人民黨反對馬來西亞運動,大部份華人則轉向支持馬華公會及溫和的反對黨,大大地減少了對社陣的支持。
無可否認,印尼的對抗導致更多的華人,改變了對左派的政治鬥爭的看法,也在思想意識上未與左派政黨相結合。
(03) 林蒼佑成立民主黨
話說林蒼祐醫生於1959年未能在馬華公會取得控制力量,以和東姑爭取更多席位分配後,便以“健康理由”前往英國休養。
大選過後約莫2年,即1961年宣佈,林蒼佑退出馬華公會。同一年,他的親密戰友朱運興在安順國會補選中,以獨立人士取勝。
到了1962年4月,林蒼祐及朱運興聯合宣佈將組織一個“非種族性政黨”對抗聯盟。
本來,林蒼祐及一批前馬華領袖是要組織一個取代馬華公會的種族性政黨,但在東姑宣佈“馬來西亞概念”後,林蒼祐改變這種想法。他說:“當東姑決定成立馬來西亞時,我想這是時機成熱:以更廣的基礎看待尚未解決的種族問題。”(55)
林蒼祐成功地拉攏森美蘭的陳世英、郭開東及一群市議員參加。於是民主聯合黨(UNITED DEMOCRATIC PARTY)於1962年4月21日於芙蓉誕生。陳世英(國會議員)代表了激進派,林蒼祐代表了溫和派。
為了表示它的非種族性,前國家黨(由拿督翁發起)領袖阿都哈密(HAJI ABDUL HAMID BIN HAJl ISHAK)被選為名義上的主席,林蒼祐副之,秘書陳世英,副秘書是郭開東。人民進步黨領袖DR辛尼華沙甘受邀觀禮,並矢言與新黨合作。
但是,這個政黨很快便鬧分裂。陳世英堅持其種族路線,以保障華人的權益;林蒼祐宣佈這是一個屬於愛國組織,每個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地位,他不認為種族主義會有助於建立一個團結的國家,雖然他聲言要力爭教育權利。
這樣一來,攤牌將不可避免。1963年4月4日在吉隆坡舉行的黨大會上,林蒼祐派取得控制權,推選著名馬來領袖拿督查納阿比丁(DATO ZAINAL ABIDIN BIN HAJI ABAS)為黨新主席。
查納阿比丁在早期曾與拿督翁攜手組織巫統,是拿督翁的密友,後與拿督翁另組馬來亞獨立黨乃至國家黨。而陳世英及郭開東失去正副秘書職,亦未被選為中委。
數天後,這一批人,包括市議員退出民主聯合黨。陳世英不同意林蒼祐要組織反對黨陣線,並指責林醫生未服膺較早時同意的鬥爭路線。
民主聯合黨在林蒼祐的控制下,它採取了溫和的政策以尋求馬來西亞人民的支持。但清楚不過的,這個黨的生命主要靠林蒼祐的形象,而其他人的影響力還不及他。
在1964年大選時,雖然民聯黨標榜多元種族,但形勢使到它必須爭取華人的支持以立足政壇,以致在1964年的競選政綱突出華文教育問題。不過除了林蒼祐 一人中選國會議員,及在他的丹絨國會屬下及附近的4個州選區獲勝外,其他26名國會候選人皆失敗。這證明華人支持林蒼祐多過接受民主聯合黨的政治概念。
選民的支持一方面是他在領導馬華時顯得關切華人利益,另一方面也希望他能扮演反對黨的角色。
(04) 新行動黨震盪華社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帶來的衝擊,也震盪華人社會的思潮。於1963年9月16日加入馬來西亞前,李光耀的政府宣佈提早大選,以考驗人民對馬來西亞的支持。
另一方面也因為內鬨導致諸多議員走向社陣,使行動黨只勉強擁有半數以上的席位,因此尋求新的委托是必要的。這一場選舉是行動黨與社陣的殊死戰。後者仍以反馬來西亞的姿態出現。
至於新加坡聯盟,所起的影響力不大。
選舉結果,在51席中,人民行動黨奪得37席,社陣13席,人民統一黨1席,決定了李光耀繼續執政,且有絕大多數席位組織穩定的州政府。以選舉結果分配, 行動黨佔有12個國會議席,社陣得3席。無疑的,這對新加坡社陣是個致命的打擊,判定它日後在憲制鬥爭上處於下風,乃至失去影響力。
而人民行動黨在選舉勝利後,思及整個馬來西亞的政治情況,決定派出象徵式的候選人,參加1964年4月的馬來亞的國會選舉。
當時行動黨的主席杜進才博士說,行動黨在馬來西亞成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必須考慮本身是一個全國組織,因此應該參加大選,不過行動黨表明無意與巫統對抗,它的主要目的有兩個:
(一)制止社陣的抬頭,因它採取反大馬立場,並傾向印共。
(二)指責馬華公會已失去華人的支持,而擔心選民會把票投給社陣。
新行動黨參加大馬選舉
李光耀總理也宣佈全力支持巫統候選人,以確保馬來西亞的成功。但行動黨所要證明的是:城市的非馬來人支持行動黨作為他們的代表,不是社陣,也非馬華。它的思想體系大致上是表現在通過尋求非馬來人的支持,俾和巫統取得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行動黨宣揚的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這一概念。
人民行動黨在國會方面派出11名候選人,其中兩人因與巫統對壘,行動黨候選人宣佈不與巫統爭奪,實際上只剩下九名候選人在城市區與馬華和社陣的候選人角逐。在州議會方面,共派出15名候選人。
在舉行群眾大會時,李光耀所到之處掀起一片熱潮,但當時馬來西亞的華人對行動黨仍感猶疑,也未瞭解其動機,因此在投票時不是給聯盟,便是給社陣,以致行動黨得票率不高,唯一的中選者是孟沙區的候選人蒂凡那。(56)
雖然如此,人民行動黨繼續展開它的政治鬥爭,而與巫統的關係逐漸惡化。在這段期間內,人民行動黨的政治概念震盪了華人社會的思潮。
(05) 反對黨左派變化大
反對黨左派方面的變化相當大,勞工黨和人民黨繼續合作,但勞工黨在轉由依薩擔任主席後,它已逐漸地成為社陣的主力。
不過,由於兩黨的門戶開放,一批左派華人分別地加入勞工黨和人民黨。到處設立分支部,華人成為這兩黨的主要支持力量。
60年代,社陣接納了另一股代表馬來人左派的集團─國民議會黨(NATIONAL CONVENTION PARTY)。這個政黨的主要人物是阿都亞茲賓依薩(ABDUL AZIZ BIN ISHAK)。
阿都亞茲原本是馬來社會中的活躍份子,於1948年加入巫統,但在1951年與拿督翁一起離開巫統,另創馬來亞獨立黨,不過首次舉行的吉隆坡市議會選舉,阿都亞茲代表馬來亞獨立黨角逐失敗。
他於1952年重新加入巫統,1955年在自治邦的普選中,當選立法議員,被東姑(首席部長)委為農業暨合作社部長。1958年中選為巫統3名副主席之一,政治勢 力開始膨脹。1959年大選後,他仍然擔任農業暨合作社部長。
在任期間,積極鼓吹合作社運動,以加強馬來人的經濟地位,並認為通過合作社可以擺脫華人資本家的剝削。在他的影響下,合作社社員在全國各地已達到3000名。
前農長阿都亞茲辭職
1962年,他致力推荐內閣批准興建合作社肥料廠,卻被內閣拒絕,形容浪費和不實際的。他更被指為欲引進蘇聯的農業制度進入馬來亞。
阿都亞茲的計劃被拒絕後,他與東姑及馬華的矛盾加劇,逐漸演成水火不相容。但阿都亞茲不甘於失敗,在巫統內顯示力量,要迫使內閣改變初衷。東姑不擬讓步,並聲言要調阿都亞茲出衛生部,改由薩頓(當時的巫青領袖)出任。(57)
阿都亞茲反擊說,若被調職,寧可辭職。東姑乃暫時按兵不動。不過,亞茲失掉巫統副主席後,他的地位即告動搖,終於1962年10月,東姑促請阿都亞茲辭職。
當時一項傳言說,馬華要求革除亞茲職位,指他在從事馬來人合作社運動時,主張撤消華人的一些禮申(執照)。過後亞茲認為,他被革職是由於與陳修信意見分歧,也由於他反對馬來西亞對印尼的態度。
政府方面則指控亞茲的不當管理,在搞合作社計劃方面,因操之過急,浪費數以百萬元的金錢。(58)
辭卸部長後,阿都亞茲仍留在巫統,成為黨內抨擊政府政策人士,終於被開除黨籍。1963年7月的時候,阿都亞茲與其追隨者宣佈成立國民議會黨,帶有左傾的馬來民族主義色彩。
它攻擊壟斷資本家及外資,採取偏向印尼政策反對馬來西亞成立的方式。反對新殖民地主義,主張採用印尼的自助原則GOTONG ROYONG推行鄉村經濟發展。
不過,為爭取與反對黨的合作,國民議會黨放低種族調子,而以左的姿態出現,結果與勞工黨及人民黨達成合作,加入社陣。形勢一變,社陣已成為三黨聯合陣線。在1964年4月的大選面臨一場真正的考驗。
(06) 馬印對抗有利聯盟
從60年代初到1964年的階段,反對黨的變化是十分大的。除人民進步黨繼續保持在怡保市的勢力,走華人路線但又有某些社會主義傾向外,社陣多增加一個代表左傾馬來民族主義份子的政黨。
而非左但反馬華的民主聯合黨也從中崛起,馬來亞黨解散,陳期岳重入馬華,芙蓉的郭開東也歸隊馬華;較引人注目的是人民行動黨插足於馬來亞半島的華人政治。
當時,比較可能合作的是人民行動黨,人民進步黨及民聯黨,社陣是獨樹一幟的;回教黨也自成一格。它們分別向聯盟政權挑戰,馬華公會則受到社陣及人民行動黨等的左右夾攻。
在此局面下,要華人作一個抉擇是不容易的,但由於客觀形勢的發展,對執政的聯盟有利,也就不怎麼令聯盟感到操心了。
甚麼是有利的客觀因素呢? 其一,印尼對抗加緊,已是國敵當前,容不得華人掉以輕心,因而大多數選民決心支持馬華公會和聯盟政府,以抗拒印尼的壓力。
其二,社陣的反大馬立場與印尼有些吻合,使華人對它具有多少戒心。在左傾與民族利益之中,華人多數選擇後者;尤其是馬華公會對國民議會黨的阿都亞茲 的抨擊,指他有意剝奪華人商業利益,更使社陣不易招架。
不過,當時的勞工黨辯解是從思想意識形態看問題,不以種族主義來 解釋阿都亞茲的經濟政策。
其三,雖然人民行動黨是新加坡的執政黨,但半島華人對它認識不深,其候選人的素質也良莠不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投票的習慣。換句話說,華人於1959年後形成的大體上思想是:不是支持馬華,便是支持社陣。
除非是對已熟悉的政治人物,例如林蒼祐及SP與DR辛尼華沙甘,才作第三考慮。因此人民行動黨未能在大選中發揮大作用。
六四年大選聯盟大勝
1964年4月25日舉行的獨立後第二屆大選(大馬成立後的第一次),聯盟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成績可媲美於1955年的選舉結果(朝向自治邦的半民選制度,聯盟在52席民選中贏得51席),比起1957年的大選成績更令執政黨感到滿意。
在馬來西亞半島的104席的國會中,聯盟贏得89席(其中馬華公會參加33席,贏得27席,可謂成績輝煌,而且諸多候選人在華人選區中選)占投票率58.3%。在州議會方面,除了回教黨繼續執政吉蘭丹州外,余者仍歸聯盟當權。
聯盟的89席加上東馬沙巴聯盟的16席和砂拉越聯盟的18席,總共123席,占國會154席的3/2 以上,足以組成穩定的中央政府。
反對黨方面,回教黨派出59名候選人,只9位當選國會議員;社陣派出69名,僅2人中選(即林建壽與陳誌勤);國家黨派4人,無人中選;人民進步黨派8人角逐,也得2人掄元;民主聯合黨派出27人,只1人報捷(林蒼祐醫生);人民行動黨11人,唯一中選者是蒂凡那。獨立人士8名,全軍覆沒。
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有13名國會議員,屬於支持馬來西亞,但在國會處於反對黨地位。新加坡社陣只有3名國會議員。
執政和反對黨的勢力懸殊,反映出馬來西亞半島的絕大多數選民支持馬來西亞。
落選的反對黨知名人士有:阿末波斯達曼(人民黨——社陣),V大衛(勞工黨——社陣),依邁(勞工黨兼社陣主席),阿都亞茲(國民議會黨——社陣前農業部長),陳璞根(勞工黨——社陣)。
在東馬,自從沙巴和砂拉越加入馬來西亞後,兩地的政治才被半島人民所關註。在這之前,西馬人民對它是一知半解的。
-----------------------------------------------
註:
(55) See "Ethnic Politics ln Malaysia" By R.K.Vasil/P137
(56) 蒂凡那是人民行動黨的早期領袖之一,著名的職工會份子,曾與林清祥等 人一同被英政府逮捕下獄。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上台執政,蒂凡那與林清祥等人獲釋,繼續從事職工運動,且與李光耀總理結成親密戰友。1964年以馬來西亞公民身份,代表人民行動黨角逐孟沙區議席告捷。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後,在馬來亞半島的人民行動黨易名為民主行動黨,蒂凡那出任秘書長,也是該黨在國會內的唯一議員。1969年大選前,蒂凡那宣佈辭卸民行黨秘書長職,且表明不再參加大選。他回到新加坡,重新領導職總,也在後期成為新加坡國會議員。1981年被新加坡政府推舉為新加坡共和國總統。
(57) 薩頓(Haji Sardon Bin Haji Tabir)曾任內閣部長多年,後出使聯合國,70年代初被委為檳川元首,封賜敦銜,直到1981年退休。
(58) See "Malaysian Politics" By Gorden P.Means/P26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