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已 起了根本的变化。为了打击阿富汗的塔勒班政权和铲除奥沙马宾拉登的国际恐怖基地组织(al-Queda),美国不惜任 何代价直捣阿富汗,巴勒斯坦问题也因此被有意无意中放在第二位,即使连美国本身承诺要推行米歇尔报告 (Mitchell Report,2001年4月提呈给美国总统)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邓纳计划书(Tenet Plan)(2001年6月13日提呈),也因911被放缓下来。
一个全球的反恐战争以阿富汗为目标,终于在2002年 初达成美国的初步目标──塔勒班政权倒了,奥沙马的基地组织被瓦解了,代之而起的是卡尔扎伊(Kazai)的亲美 临时政府。但这只不过是打恐和反恐的一个重要起步,所谓恐怖活动并没有完全消除,反而是在中东小规模的蔓延 开来(美国可以容忍小规模的对付以色列的恐怖活动,但不能容忍针对美国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今年(2002)9月份美 国磨刀霍霍要攻打伊拉克,就是认定伊拉克对美国构成直接的威胁,非摧毁沙旦胡先政权不可)。
在今天,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奥沙 马的基地恐怖组织要袭击纽约,而不是其他城市?明知换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
首先奥沙马一向来就反对美军驻扎在中东国家,尤其 反对美军驻留在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其二奥沙马不断强调他的圣战是要建立阿拉伯伊斯兰共和国,不容以色列在 巴勒斯坦咄咄迫人,但与以色列和美国正面交锋非奥沙马所能做到,因此他选择自杀式的突击行动(这种手法与哈 马斯和真主党大致相同),不过目标要大──足以震撼美国和世界,用以迫使以色列尝到“圣战”的威力。纽约不幸 成为首选目标,这是因为在纽约住着最大群犹太人,有二百万之众,约等于在美国犹太人(六百万)的三份之一。若 能一举击中要害,不仅可让美国人了解袒护犹太人的严重后果,更可以让以色列的犹太人“闻恐色变”。
奥沙马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警惕作用,但在更 大程度上是自掘坟墓,给予美国有了很好的理由在全世界建立反恐和打恐阵线,并且溷淆了伊斯兰教与原教旨主义 的视线,造成非穆斯林也大惑不解,究竟原教旨主义是不是伊斯兰教的新运动?
姑不论打恐和反恐怎样进行下去,在中东的原教旨主 义派的极端组织则避过锋头,只缩小范围来突袭以色列。哈马斯及真主党等领导的自杀式爆炸事件充分地体现了巴 勒斯坦中存在着对以色列极大的仇恨。
除了说明阿拉法领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无能和缺乏 势力抗争,以建立巴勒斯坦国外,也证明以色列根本不愿意有效地贯澈“奥斯陆精神”。
从1993年签署“奥斯陆协约”以来,原规定要在1997 年完成以色列撤军加沙地带和西岸地区(约旦河为界线的西岸地区,在巴勒斯坦境内。1967年的第3次中东战争全 被以色列占有),但以色列阳奉阴违地只作出象征式的让步,不肯完全撤军,亦不同意巴勒斯坦立国。阿拉法的 “和平主义”搞来搞去也弄不出名堂,其自治政府内又传来 贪污滥权,给了武装组织哈马斯另行起事的机会。
反观阿拉法在1996年当选自治政府主席以来,就独揽 大权,不肯签署巴勒斯坦宪章下放权力,直到今年5月在形势比人强下,才不得不作出让步,承认巴宪章的实质意 义。这迟来的行动,也给阿拉法带来危机。尽管他表露有需要重新布置新的大选,并在短期内改组内阁,企图亡羊 补牢,但能否挽救厄运,不得而知?以色列认为,尤其是沙龙总理直截了当要阿拉法被放逐,改由其他人领导自治 政府。可是被视为有机会取代阿拉法的马万巴高迪(Marwan Barghouti阿拉法在军事上的头领)已于不久前在西岸被以 色列逮捕,指他涉及恐怖活动。[1]
另一方面,巴勒斯坦内的强硬派,包括哈马斯组织也 希望更换领导人。他们认为已给阿拉法太多机会,结果浪费许多时间,巴人仍陷在苦难中。尤其不能接受的是,到 今天为止以色列只交出西岸的18%土地,加沙地带也未完全交出,耶路撒冷更是被以色列据为己有。
由此可见,阿拉法的“权威”已跌到低点。在双重打击 下,他显得黔驴技穷,再也翻不出新花样。难道巴勒斯坦心甘情愿接受现状,不再追求立国了吗?
根据世界银行今年(2002年3月)的报告书中指出, 巴勒斯坦的经济已因以色列切断其对外联系濒临破产。自从1999年9月巴人第2次起义(Intifada)(因沙龙在当时 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引发)以来,失业率占劳动力的30%; 贫穷人口(每天收入少过2美元)已倍增,占西岸及加沙地 带人口的50%。有形的损失高达305万美元,国民收入损失至少24亿美元。自治政府也得不到以色列代收的税收,单 在2000年,估计500万美元。所幸有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捐款,欧盟的支援,否则自治政府已经无法维持下去。
报告也指出,自第二次起义后的15个月内,已有超过 一千三百人丧命,2万人受伤。死亡者中,巴人约占九百九 十人,以色列人约二百二十人。[2]
这个数目在今年3月后又有增加,主要是以色列未停止 入侵巴人领土;自杀式爆炸也未息止。以巴死结不解开,以色列也危机重重,弄得两败俱伤。
即使在今年4月(2002年4月),沙地阿拉伯的王储阿 都拉(Prince Abdullah Bin Abdul Aziz Ah Saud)78岁,向美国总统递交了一份有关“解决中东问题的8点建议,复又得到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美国布什总统也 认为建议具有积极性,并派官员前往了解和斡旋,但就是理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阿都拉的8点建议如下:(1)以色列从最近占领的巴 勒斯坦领土撤军;(2)以色列结束对西岸拉马拉(巴自治 政府临时首都)的围困;(3)向中东地区派驻多国和平部 队;(4)向被以军摧毁的巴勒斯坦地区提供国际援助;(5) 以色列立即进行谈判,履行邓勒(Tenet Plan)和米歇尔(Mitchell Report)的建议;(6)以色列停止在巴领土建立犹太人定居点;(7)以巴双方放弃暴力;(8)实施联合 国安理会1967年通过的242号决议,以色列从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撤军,以换取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生存权。[3]
整个建议绝大多数是老调重弹,唯一重要的是如果以 色列同意,阿拉伯国家将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即意味着它们承认以色列的立国和生存权利(目前只有两个阿拉 伯国家承认以色列,即埃及和约旦)。
阿拉法表示欢迎,沙龙则给予拒绝。他不愿意接受这 样的让步,虽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同意是重要的建议,却得到以色列冷澹的反应。
注:
[1] See 《Transcript of Sharon’s statement》, March 29, 2002.
[2] See 《 Closures detroying Palestine economy: World Bank》 by Emad Mekay, Mar 31st, 2002 Malaysiakini.com.
[3] See 《The Man Behind the Plan》, by Scott Macleod, Riyadh, Time magazine, March 11, 200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