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的,以色列人民的矛盾心情(既想和平,但又 不愿对巴勒斯坦作出太大的让步),也是造成利库党以微些多数票取胜的重要因素。
利库党不能苟同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出90%领土予巴 勒斯坦,也不认同将戈兰高地归还叙利亚(以色列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夺得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近70%领土,约占 1250平方公里),理由是以军一旦退出戈兰高地,以色列北部的工业区将受威胁。而戈兰高地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 革距离才不过60公里。另外,以色列也反对撤军出黎巴嫩南部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地带。它认为在境内的真主党对以 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且指责叙利亚鼓动真主党展开恐怖袭击行动。
当涅坦尼亚胡主政后,他就不积极继续推动中东和平 进程,激发21个阿拉伯国家在埃及开会(1996年6月22日-23日),向以色列发出强烈的抗议,局势又告紧张。
美国出于国情需要,又迫使涅坦尼亚胡在10月6日与 巴解主席阿拉法恢复和谈,庶免和解方桉功亏一篑。双方拖到1997年正月17日才能签署“希伯伦协议”。内容规定 以色列在10日内从希伯伦80%的地区撤军,将希伯伦移交巴自治政府管理,以方只保留少数军队来保护犹太定居者 的安全;同时以色列也必须从1997年3月起分3个阶段撤离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至1998年6月完成撤军工作。[1]
严格说来,这只是以色列的一个小让步,不过意义是重大 的,是右派的利库党重新当政后的首次撤军,虽然显得心不甘情不愿。无论如何利库党同意加入和平行列是值得重 视的。
另一方面,为安抚国内的右翼强硬派,涅坦尼亚胡又 采取强烈的手段,决定在东耶路撤冷霍马山地区建立新的犹太人定居点;关闭巴解在东耶路撤冷的4个办事处;宣布 以军第一阶段只撤出西岸20%的土地。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及阿拉伯国家至为关注耶路撤冷的 定位。这个古老的城市被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视为圣城)。原本1947年的联合国决议让以巴分别 在巴勒斯坦立国时,裁定将耶路撤冷国际化。但不为以色列、巴勒斯坦及阿拉伯国家所接受。它们各自认定耶路撤 冷是其中一方的,不愿与他人分享。
以色列是在1948年建国后夺得西耶路撤冷控制权,又 于1967年的第3次中东战争中从约旦手中夺取东耶路撤冷,然后将东西耶路撤冷合二而一。自此而后,以色列宣 布耶路撤冷是它的首都,誓言决不退让。
为达到此一目的,以色列将霍马山地区划为犹太人新 定居点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动机。因为霍马山位于东耶路撤冷,一旦被划为最大的定居点(是以色列在耶路撤冷区设 立的第11个定居点,也是最大的一个,可容纳3万5千犹太人居住),将切断耶路撒冷与西岸的地理联系,造成“圣 城被犹太化”,对巴勒斯坦争取享有耶路撒冷的努力设下障碍。[2]
眼见以色列动机不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联合阿拉伯 国家群起反对,连带联合国也通过决议促请以色列停止这一行动(只有美国和以色列投下反对票)。以色列置之不 理,一意孤行。
随之而来的是巴方停止和谈,突袭与暗杀事件层出不 穷,中东局势火上加油。极端的哈马斯号召巴人起义,解放所有被占领的土地。于是一系列的自杀式突击事件此伏 彼起引爆,和平曙光已被乌云笼罩;抑有进者,美国继续向以售卖先进武器;更在1997年6月3日,由美国众议院 通过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的决议。[3]
这摆明是偏向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示威,阿拉法在 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又再次与哈马斯及圣战组识联手对抗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在舆论上加入这一场反以斗争,形势 越发尖锐和不可收拾。美国不得已再度以“和解人”的身 份,派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周旋于中东国家,不过成效不大,恐怖活动已取代了和平的安排。接着又有意想不到的变化,激进的哈马斯政治局总书记哈 立德‧迈沙阿勒在约旦首都遇袭,查出是以色列特工所为,两名嫌凶被约旦警方逮捕。
在一连串的国际压力下,以色列不得不释放哈马斯创 始人谢赫‧亚辛,换取两名袭击者(嫌凶)回归。
谢赫‧亚辛于1997年10月9日回到加沙时,受到的是 数以万计的巴人英雄式的欢迎,他矢言不会与以色列媾和,决心要把以色列赶出占领区,否则不会停止战斗。
谢赫‧亚辛的释放,给了哈马斯卷土重来的机会,不 但阿拉法要重视它的存在,以色列也不容易将之消灭,其所带来的后遗症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悲剧不断上演(哈 马斯的演变,我们较后再论述)。
为促使阿拉法与哈马斯重新联手反以色列,后者不得 不再一次与阿拉法谈判,可惜依然谈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进入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再次出面斡旋,以巴终 于在10月23日在华盛顿签署“中东和平临时协议”,世界各国普遍欢迎这份协议朝向巴勒斯坦建国迈进;以色列也 同意撤出占领区,归还西岸土地予巴勒斯坦,换取巴方承诺严打恐怖组织。
美国的目的是使“奥斯陆协议”的精神得以持续下去, 不致因立场迥异付诸东流,然而,这也许是敷衍多过实际行动的一纸公文。毕竟协议的约束性是有限的,以色列并 不会轻易让出其所拥有的土地,不论是通过合法或不合法取得的,以色列一直想处于主导地位,置巴勒斯坦于屈从 地位,难怪和平不能降临。
注:
[1] 参阅《大动荡--世界红与黑》,第226页。
[2] 参阅注[1],第228页。
[3] 参阅注[1],第230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