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随着“奥斯陆协议”和“塔巴协议”的 签署,换来的是一团鲜血。作为推动协议签署人之一的以色列总理拉宾(Yitzak Rabin),不幸于1995年11月4日被枪杀,举世震惊,为和平议程蒙上阴影。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事发当晚,约十万名支持和平 进程的以色列国民齐集在台拉维夫的国王广场,表达他们对协议的支持。大会的口号是“要和平,不要暴力”。拉宾 和外长佩雷斯(Shimon Peres)等内阁成员出席大会,而拉宾也在会上表达决心推动和平的进展。讵料甫结束讲 话,准备步向停车场时,一个名叫伊洛尔‧阿米尔的犹太极端份子突然发难,向拉宾连开三枪。虽然凶手当场被 捕,但拉宾却在一个多小时后,在医院不治身亡,终年73岁。[1]
他是继埃及总统沙达特(1981年被暗杀)之后的第二 位为中东和平而献出生命的国家领袖。
11月6日,在耶路撒冷的赫茨尔国家公墓举行的隆重 国葬仪式上,约有四十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长参加葬礼,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场面空前浩大而感人。基于安 全理由,阿拉法未参加葬礼。不过他在三天后前往拉宾府上弔唁,向拉宾夫人表示慰问。
这起悲剧深刻地说明以巴和平的重重阻力,不但巴勒 斯坦内的派系闹分裂,不满阿拉法的妥协立场,连以色列也有人十分不满拉宾签署和约,凶手选择暴力结束拉宾的 生命即为一证。这些不满因素在后来迸发出十分杀伤的威力。
继任拉宾空缺的是外长佩雷斯,他决心按拉宾的心愿 完成和解。他自信能稳住阵脚,无需提前大选来巩固地位;尤其是取得反对党领袖涅坦尼亚胡的谅解后,信心倍 增。但他没有想到可能的突发事件会改变他的政治命运。
由于佩雷斯踌躇满志,给了巴解一个缓和局势紧张的 机会。1996年1月26日,巴勒斯坦举行了首次大选。在被限制的条件下(以色列实施的苛刻条件,只让出有限的土 地让巴人自由活动和参加选举),结果阿拉法以绝对的优势(支持率达88.1%)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自治政府)主席,另选出88名立法委员(阿拉法的“法塔赫”派 赢得50个席位)。总共有20多个政党参加大选提名,90%的选民踊跃投票。这样一来,阿拉法正式通过民主程序确 定他在巴勒斯坦的领导地位。他这样说:“选举为新巴勒斯坦奠定了基砫,一个巴勒斯坦的新时代已经开始。”[2]
话虽是这么说,阿拉法深刻了解到巴勒斯坦的前路仍然布满荆棘。因为他无法说服激进与采取激烈手段的武装 组织放弃武力斗争。最明显的莫过于哈马斯及伊斯兰圣战组织拒绝与阿拉法合作,更不承认选举,指责阿拉法的胜 利是“虚假与脆弱的”。因此在选举过后不久,带有浓厚原 教旨主义色彩的哈马斯组织在2月25日至3月4日的短短9天内,在台拉维夫、阿什凯隆及耶路撒冷先后制造9起的自 杀性爆炸事件,导致59人丧生,两百余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以色列人。[3]
这种被形容为恐怖活动的事件显然是反对以巴的和解 条件和内容,蓄意把矛头对准以色列,展示他们对以色列的抗争决心。反过来,也触发以色列敏感神经系统,他们 开始怀疑拉宾及佩雷斯的和解带来的和平的可靠性。
佩雷斯总理(工党政府)受到突发事件的刺激,在2月 11日,宣布1996年5月29日举行大选时(提早5个月),可是佩雷斯的支持率不断滑落,从原本领先对手涅坦尼亚 胡(利库党)20%降低了15%。利库党后市看起。
美国也至为担心情势恶化,连同埃及出面,在3月13 日在埃及举行国际反恐怖主义首脑会议上,希望在一个月内提出反恐方桉,以解除佩雷斯的困境。不过叙利亚和黎 巴嫩拒绝参加,他们认为会议只是做表面功夫,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叙黎两国认为,恐怖活动是果不是因,问题的症结在 于以色列仍然占领阿拉伯的领土,不应把反抗以色列的运动与真正的恐怖活动相提并论。
与国际反恐会议唱反调的还有哈马斯组织,声 言要继续与以色列周旋到底,不惜以自杀式爆炸来对付以色列。
就在国际反恐会议结束后不久,黎巴嫩真主党(受伊 朗和叙利亚支持的原教旨主义激进派)便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事件不断恶化和扩大,以色列也采取海陆空三军的反 击行动,造成200名黎平民丧生,千人受伤和13名真主党成员被杀,十余名联合国部队成员也受伤,什至迫使五十 余万黎南居民大举逃离家园。[4]
眼见形势不对劲,美俄不得不出面调解,促成暂时的 和解,但问题仍未解决。
同样受到伤害的是佩雷斯的政府,他企图通过军事行 动来打压黎巴嫩,也激怒住在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不再支持他,加上以色列人对佩雷斯的处理危机手法也有意 见,他们认为佩雷斯并没有剪除真主党的威胁,反而促成黎巴嫩政府和人民认同真主党的斗争目标。这对以色列无 疑是“后患无穷”的。
在形势有变下,佩雷斯于5月29日的选举中以微些票 败给利库党的涅坦尼亚胡(得票率是50.4%对49.5%)(首次由选民直接选出总理)。被誉为“和平巨人”与“拉宾的 继承者”的佩雷斯黯然下台,总理换人,涅坦尼亚胡走马上任。[5]
鹰派的势力在以色列抬头,和解前景更不乐观。一向 以来就反对“奥斯陆协议”和“塔巴协议”的利库党,也不 相信让出土地给巴勒斯坦是符合以色列利益的。
涅坦尼亚胡坚持他的“三不政策”──不允许巴勒斯坦 立国,不归还戈兰高地予叙利亚及不谈判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阿拉法迎来了一位强硬与难缠的对手。
注:
[1] 参阅《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篇》,第281页。
[2] 参阅《大动荡--世界红与黑》,第217页。
[3] 参阅注[1],第218页。
[4] 参阅注[1],第219页及220页。
[4] 参阅注[1],第221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