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6.7.04

第卅一章:沙龙上台血染中东

利库党的涅坦尼亚胡总理一方面在美国压力下同意美 国促成的“和平方桉”,但在另一方面却不执行“和平方桉”,他宣称只有在巴勒斯坦制定了打击恐怖活动的详细 计划后,才会把和平方桉提交以内阁讨论和批准,更继续在霍马山建立犹太人定居区。
  
不过,涅坦尼亚胡最后还是屈服在压力下,让“和平 方桉”在以内阁和国会中通过,显示了以色列国内不乏爱好和平之士,调查也指出75%的以色列人支持与巴勒斯坦 “和平共存”,但以色列中的右翼则将矛头转向涅坦尼亚胡,指责协议中交出土地是背叛之举,要求政府下台,提 前举行大选。
  
右翼分子的不安于室,中东局面又有变数。与此同 时,巴勒斯坦激进派的突击与自杀式攻击事件又告发生,几乎使“和平方桉”瘫痪。克林顿总统不得不于1998年12 月亲自出马,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进行访问,说好说歹又促成以巴双方签署“临时和平协定”。美国基于阿拉 伯许多国家已靠向美国,决定不让协定失效,但问题的焦点不在华盛顿,而是以色列执政的利库党中有强大的极右翼力量从中作梗,迫使涅坦尼亚胡寸步难移。[1]
  
正因为“和平协议”未能落实,以色列的经济受到很大 程度的肘制,人民也对政府的态度十分不满,要求更换政府的声音越来越大。
  
涅坦尼亚胡在无从抉择下,惟有宣布在1999年5月17 日提前大选。结果工党新领袖巴拉克以“拉宾的继承人的形象”取得选民的信任,他以56%的得票率击败涅坦尼亚 胡,成为以色列的新总理,有利于中东和平方桉的推进。他再度重申工党政府的立场是要尽快进行以巴和解,而他 表示这样做是为了以色列的和平与安全着想。
  
其实巴拉克(Ehud Barak)的上台只是短暂的缓和局面,对整个和平的推动没有起太大的作用。
  
因为接替涅坦尼亚胡利库党领袖的位子的沙龙(Ariel Sharon)并不同意以色列工党政府的和解方桉,也不认为应按协议将西岸及加沙地带的大部分领土归回巴解。他的 言论对以色列人煽起了情绪,给巴拉克的工作带来麻烦和阻力。
  
尤其令世界侧目的是在公元2000年9月,作为反对党 领袖的沙龙蓄意地访问东耶路撤冷的阿克萨教堂引爆了另一场新的战斗。沙龙这样做是表明他全力反对以色列对耶 路撒冷的地位作出任何的让步。[2]
  
耶路撒冷的地位是以巴冲突的最敏感的焦点之一。长 期以来,以色列的犹太人视耶路撒冷为他们的圣地;阿拉伯人,包括巴勒斯坦人视耶路撒冷为他们的第三圣地;信 奉耶苏的基督教也宣称耶路撒冷归基督教的圣地。三大宗教坚持不下,联合国曾建议划为国际管辖区。但自以色列 于1948年立国后,便先占有西耶路撒冷,再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从约旦手裡占有东耶路撒冷。再进一步, 将东西城合併而一,宣称为以色列的首都。在沙龙的眼裡,耶路撒冷是不能退让也是不可谈判的。可是在巴勒斯 坦人来说,不交出耶路撒冷或不共享这个城市,决不罢休。
  
既然沙龙开了头,在东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教堂(Al-Aqsa Mosque)耀武扬威,不可避免地刺激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义愤填膺,掀起了第二个起义(Intifada)运动。暴 力事件一波接一波,教人触目心惊。
  
沙龙说:“巴拉克没有权利出让耶路撒冷”。[3] 有意煽起以色列人的情绪,有人问巴拉克为何不出面阻止, 明知后果十分严重,巴拉克在下意识中也跟随情绪起舞。他说为什么要阻止沙龙这样做呢?他的默许可能是为了争 取民心,也可能是借此硬化其态度,不让巴人来分享这个圣城的管理权。
  
巴拉克鉴于国内瀰漫了矛盾的情绪,毅然提早大选, 希望能一举压下沙龙的气焰,以继续其中东和平进程。
  
未想2001年2月6日的大选,沙龙从中冒起,击败了 巴拉克,成为以色列的新总理。这样一来,预告着中东和平将“永无宁日”。[4]
  
沙龙是当前备受争议的以色列领导人,他给中东带来 了不安与流血,也迫使巴勒斯坦人偏向激进组织。哈马斯武装单位的起事,导致中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既为一例。 美国夹在其中,左右为难,“奥斯陆精神”已濒临分崩离析 的困境。沙龙在这方面,被指责应负起最大的责任。
  
究竟沙龙是何方神圣,能够搞风搞雨而置后遗症于不 顾?
  
生于1928年的沙龙,有25年的军旅生涯,军衔是陆军 少将,先后介入五次中东战争。由1973年起当选国会议员。最意气风发是1981年出任国防部长,而在1982年攻打 黎巴嫩南部,瓦解巴解基地。他曾说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打死巴解主席阿拉法。1990年担任建设及房屋部长时,他大 量建立犹太人定居点,引入大批犹太人回以色列。
  
他强烈的仇巴思想,使他成了巴人的眼中钉,但却又 是以色列人在战场上的英雄。虽然在1998年担任外交部长时,曾 参与和解谈判,但他的偏激造成协议难以认真执行,即使在奥斯陆协议及后来的多个协议中,以色列必须 撤出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意巴勒斯坦最终立国,可是在行动上,以色列并不准备让巴解坐大。
  
正是有此不妥协,不让步和打压的心态,当沙龙在 2001年2月成为以色列总理时,他的霸气和军人本色马上暴露无遗,步步围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企图一举将阿拉 法势力连根拔起。其结果是自杀式爆炸事件接二连三反弹,死伤数以千计。
  
这意味着,激进的武装组织找到一个缺口,勐扑以色 列军民。宗教因素的介入,使整个民族斗争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注:
[1] 参阅《大动荡--世界红黑》,第240页。
[2] See 《A Brief History of Israel & Palestine》 by Ami Isseroff. Mid East Web Site Policy, May 31st 2002。
[3] See 《Ariel Sharon : Controversial Hardliner》 by Gerald Butt, BBC News Dec 4th 2001。
[4] 参阅注[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