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拉萨接出掌第二任首相后,明确提出“以党治国”的新指导思想。宣称政府的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必须先得到巫统的批准。
东姑阿都拉曼虽然成功地把马哈迪医生开除出巫统,终止慕沙希澹的助理部长职,却无法扭转本身的政治没落的厄运。
虽然他未因513事件而辞职,仍然担任无实权的首相,但为了保护东姑的尊严,除了敦拉萨在报上公开呼吁人民支持首相外,对东姑还保持一定尊敬的是伊斯迈医生(他在1967年以健康理由辞官职,513后马上应敦拉萨之召返回内阁,重任内政部长,以安定局面。敦拉萨用伊斯迈医生,是因为后者没政治野心,未对他构成威胁)。
敦伊斯迈公开说道:“我可以明确地说,没有政变会发生,也不可能发生,我们是国家的政府,东姑是首相,知识份子和年轻的一代,必须接受东姑是国家首相。”
在敦拉萨领导下的“全国行动理事会”一方面要安抚东姑,不致使他形象大落,另一方面也设法安抚被东姑开除党籍的马哈迪医生,俾在元老与少壮派之间取得平衡点来开展他的政治大改革。
儘管如此,巫统党内和马来社会依然不断施压,要求出现一个新形势和新政府,马哈迪医生作为代表人物,在1970年出版了“马来人的困境”一书,大公然抨击东姑领导下的巫统和政府。
在书中,马哈迪毫不容情地说:权力能使人腐败,联盟所获得的近乎绝对的权力,也几乎完全腐蚀了联盟领袖的思想。独立后不久,联盟政府就开始逐渐腐化。
这一点,作为联盟主要支柱的巫统,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因为他们掌握了最大的权力。事实上,打从英国旗下降,马来亚国旗升上的那一个时候开始,就是最终导致1969年5月13日暴乱发生的起点。
党内政策出现施恩作风的因素是深具意义的。因为它意味着领袖们,不需要再向普通党员和广大支持者负责,只需向自己负责。
当巫统掌权时,它拥有的权力比它所需的更大。这种继续不顾党内批评的作风,开始时并不损害它的力量,但它继续削减了群众的支持,以致在选举中不能获得足够的拥护。
那裡出了毛病?显然的,很多地方出了毛病。首先,政府一开始就立下一个错误的前提,它以为过去是有种族和谐,华巫合作争取独立,就是种族和谐的例子。
它相信,华人只是热衷于做生意和取得财富,而马来人只是希望成为政府公务员。这种可笑的假设导致一种有损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的表面性瞭解的政策。另一方面,政府为其雄厚势力而洋洋得意,藐视针对它而作的批评,无论是来自反对党或是它本身的支持者。
政府和人民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以致政府再也不能感触到人民的意向,或正确地加以判断。因此它无法意识到从独立到1969年大选临近时,人民在思想上的激烈变化。
最终,当它以大为减少的“多数票”赢得大选时,政府陷入震惊的状态,造成它的判断力受损。”
马哈迪的言论在当时来说,是对东姑的当头一棒,这使到东姑在日后对马哈迪十分耿耿于怀,在着书言论中,都对马哈迪有意见。
东姑形容这股势力是要在巫统和政府中建立新秩序。由于马哈迪的着作被认为过于集中火力勐攻元老派,尤其是东姑。内政部长就宣佈为禁书,这本着作后来一直到 1981年马哈迪成为首相后才解禁。
在紧急状态下,当时的内政部长伊斯迈说:“民主已经死亡。”一切的权力操在全国行动理事会上,但理事会为使其他代表包括非马来人代表也有参与的权利,宣佈成立“全国谘询理事会”,这些委员的建议可提交全国行动理事会,而接纳与否,由行动理事会决定。
之后,是一连串新政策和新指导思想纷纷出现,包括重要的“国家原则”和“新经济政策”。
这就是说,在敦拉萨掌握实权之下,“新秩序”已不可避免到来,东姑阿都拉曼越来越接近退休的日子。表面的理由是,吉打苏丹行将接任为最高元首,作为东姑的侄儿,在礼仪上有些不当;而实际的内因是东姑已被“光荣”安置一段时日的“首相”,是应该择日隐退。
1970年8月31日国庆日,东姑正式宣佈将在3周后卸职,而国会制度也行将恢复。他说政府计划在1971年恢复国会民主制度。
同时,政府也发表白皮书宣称将进行修改宪法,包括禁提敏感课题,否则触犯煽动法令。
就在东姑于1970年9月22日正式下台后,敦拉萨马上宣誓就任第二任首相,他的内阁成员中多数是东姑时代的旧脸孔,不过有一张新脸孔是胡先翁,出任教育部长。
敦胡先翁是巫统首任主席拿督翁的儿子。他并是首任巫青团长,1951年随其父脱离巫统,另组马来亚独立党。60年代中期,在其父领导的国家党(前身为独立党)在大选失败后,被邀重入巫统。
1969年当选国会议员,鑑于其父和东姑的过节和解不开的恩怨,胡先翁拒绝加入内阁,直到东姑下台后,他才接受敦拉萨的邀请,成为内阁部长。
另一位新脸孔是加沙里沙菲依(原任外交部常任秘书长)担任新闻部长兼特别任务部长。他直接参与起草国家原则和协助制定新政策。
敦拉萨的新内阁副首相自然是敦伊斯迈医生,继续兼任内政部长。
在就任首相的第一天,敦拉萨毫不含煳且明确地宣称:“这个政府是基于巫统组成的,我为此权力赋予巫统,以使巫统来决定其形式──政府必须依随巫统的要求和愿望──它所执行的政策必须由巫统来决定。”
这是敦拉萨推出的“以党治国”的理念。在以后的日子裡,巫统秉承这一原则,坚持党领导国家,以致我们终于看到巫统和政府交差在一道。敦拉萨是这一理论的创导者,而实践者则是后来的马哈迪医生。
随着敦拉萨正式登上主角,巫统党内也开始变化(马哈迪吹起新秩序的号子,敦拉萨顺序成为东姑的接班人),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第十二章:东姑让位给拉萨 敦拉萨接出掌第二任首相后,明确提出“以党治国”的新指导思想。宣称政府的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必须先得到巫统的批准。
东姑阿都拉曼虽然成功地把马哈迪医生开除出巫统,终止慕沙希澹的助理部长职,却无法扭转本身的政治没落的厄运。
虽然他未因513事件而辞职,仍然担任无实权的首相,但为了保护东姑的尊严,除了敦拉萨在报上公开呼吁人民支持首相外,对东姑还保持一定尊敬的是伊斯迈医生(他在1967年以健康理由辞官职,513后马上应敦拉萨之召返回内阁,重任内政部长,以安定局面。敦拉萨用伊斯迈医生,是因为后者没政治野心,未对他构成威胁)。
敦伊斯迈公开说道:“我可以明确地说,没有政变会发生,也不可能发生,我们是国家的政府,东姑是首相,知识份子和年轻的一代,必须接受东姑是国家首相。”
在敦拉萨领导下的“全国行动理事会”一方面要安抚东姑,不致使他形象大落,另一方面也设法安抚被东姑开除党籍的马哈迪医生,俾在元老与少壮派之间取得平衡点来开展他的政治大改革。
儘管如此,巫统党内和马来社会依然不断施压,要求出现一个新形势和新政府,马哈迪医生作为代表人物,在1970年出版了“马来人的困境”一书,大公然抨击东姑领导下的巫统和政府。
在书中,马哈迪毫不容情地说:权力能使人腐败,联盟所获得的近乎绝对的权力,也几乎完全腐蚀了联盟领袖的思想。独立后不久,联盟政府就开始逐渐腐化。
这一点,作为联盟主要支柱的巫统,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因为他们掌握了最大的权力。事实上,打从英国旗下降,马来亚国旗升上的那一个时候开始,就是最终导致1969年5月13日暴乱发生的起点。
党内政策出现施恩作风的因素是深具意义的。因为它意味着领袖们,不需要再向普通党员和广大支持者负责,只需向自己负责。
当巫统掌权时,它拥有的权力比它所需的更大。这种继续不顾党内批评的作风,开始时并不损害它的力量,但它继续削减了群众的支持,以致在选举中不能获得足够的拥护。
那裡出了毛病?显然的,很多地方出了毛病。首先,政府一开始就立下一个错误的前提,它以为过去是有种族和谐,华巫合作争取独立,就是种族和谐的例子。
它相信,华人只是热衷于做生意和取得财富,而马来人只是希望成为政府公务员。这种可笑的假设导致一种有损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的表面性瞭解的政策。另一方面,政府为其雄厚势力而洋洋得意,藐视针对它而作的批评,无论是来自反对党或是它本身的支持者。
政府和人民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以致政府再也不能感触到人民的意向,或正确地加以判断。因此它无法意识到从独立到1969年大选临近时,人民在思想上的激烈变化。
最终,当它以大为减少的“多数票”赢得大选时,政府陷入震惊的状态,造成它的判断力受损。”
马哈迪的言论在当时来说,是对东姑的当头一棒,这使到东姑在日后对马哈迪十分耿耿于怀,在着书言论中,都对马哈迪有意见。
东姑形容这股势力是要在巫统和政府中建立新秩序。由于马哈迪的着作被认为过于集中火力勐攻元老派,尤其是东姑。内政部长就宣佈为禁书,这本着作后来一直到 1981年马哈迪成为首相后才解禁。
在紧急状态下,当时的内政部长伊斯迈说:“民主已经死亡。”一切的权力操在全国行动理事会上,但理事会为使其他代表包括非马来人代表也有参与的权利,宣佈成立“全国谘询理事会”,这些委员的建议可提交全国行动理事会,而接纳与否,由行动理事会决定。
之后,是一连串新政策和新指导思想纷纷出现,包括重要的“国家原则”和“新经济政策”。
这就是说,在敦拉萨掌握实权之下,“新秩序”已不可避免到来,东姑阿都拉曼越来越接近退休的日子。表面的理由是,吉打苏丹行将接任为最高元首,作为东姑的侄儿,在礼仪上有些不当;而实际的内因是东姑已被“光荣”安置一段时日的“首相”,是应该择日隐退。
1970年8月31日国庆日,东姑正式宣佈将在3周后卸职,而国会制度也行将恢复。他说政府计划在1971年恢复国会民主制度。
同时,政府也发表白皮书宣称将进行修改宪法,包括禁提敏感课题,否则触犯煽动法令。
就在东姑于1970年9月22日正式下台后,敦拉萨马上宣誓就任第二任首相,他的内阁成员中多数是东姑时代的旧脸孔,不过有一张新脸孔是胡先翁,出任教育部长。
敦胡先翁是巫统首任主席拿督翁的儿子。他并是首任巫青团长,1951年随其父脱离巫统,另组马来亚独立党。60年代中期,在其父领导的国家党(前身为独立党)在大选失败后,被邀重入巫统。
1969年当选国会议员,鑑于其父和东姑的过节和解不开的恩怨,胡先翁拒绝加入内阁,直到东姑下台后,他才接受敦拉萨的邀请,成为内阁部长。
另一位新脸孔是加沙里沙菲依(原任外交部常任秘书长)担任新闻部长兼特别任务部长。他直接参与起草国家原则和协助制定新政策。
敦拉萨的新内阁副首相自然是敦伊斯迈医生,继续兼任内政部长。
在就任首相的第一天,敦拉萨毫不含煳且明确地宣称:“这个政府是基于巫统组成的,我为此权力赋予巫统,以使巫统来决定其形式──政府必须依随巫统的要求和愿望──它所执行的政策必须由巫统来决定。”
这是敦拉萨推出的“以党治国”的理念。在以后的日子裡,巫统秉承这一原则,坚持党领导国家,以致我们终于看到巫统和政府交差在一道。敦拉萨是这一理论的创导者,而实践者则是后来的马哈迪医生。
随着敦拉萨正式登上主角,巫统党内也开始变化(马哈迪吹起新秩序的号子,敦拉萨顺序成为东姑的接班人),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