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
我对马华公会的领导层一向以来都不认为它已经趋向老化;反之,与其它政党比较,马华的领导层算是比较壮年的。我这样说是有其根据的:
当马华公会于1949年创党时,它的第一代领导人陈祯禄不错是在66岁高龄才催生这个政党,但接下来的领导人都是在不超过五十岁就接棒的,例如林苍佑、陈修信、李三春、陈群川、林良实乃至现在的总会长黄家定都是在壮年就登上高位,因此说马华领导人趋向老化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一般而言,我们都不否认年轻一代,或说40岁以下的要争出头极不容易。也许林苍佑是个例外,他在39岁就当上马华总会长,但少年得志并非好事,结果因为年轻而缺乏经验,不知政治的漩涡与手段之层出不穷,以致以失败告终。要挨到50岁那年才又东山再起,当了槟州首席部长。我把他的一跌又起,形容为「大器晚成」。相对之下,大器晚成比少年得志强得多,至少有了年纪与累积经验之后登上高位,可以避免犯下「年少气盛」或「不计后果」的失策。
不错,每个政党都需要注入新血,也要培养接班人。不过这不意味着党必须安排或选入大批40岁或50不到的人进入领导层,而是应该以60岁作为一个标准,如果个人健康不成问题的话。
即使如此,马华公会自陈祯禄以后,就不曾选出60岁的人当会长。他们都是在壮年晋身成为领导人。这对马华公会来说,不但是个传统,也是个年轻化领导层的表征。这就是说,担心马华领导层老化是多余的。
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倒可适当地安排那些已不积极或贡献有限的干部让位于较年轻一代上位。不然,每个人都会自认自己很行也不会认老的。因为政治的血一旦流入干部的身上,不论有没有官职,都是不会自动退位的。「君子政治」在这个年代似乎还没有出世。如果做君子是要谦让和「孔融让梨」的话,我看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君子。这样的「君子」在他们看来是委曲自己而益了别人。
其实,与其关注马华的领导层是否老化的问题,不如关心马华在政治上的领导问题更为重要和迫切。
我们都知道,马华在创立初期,由于发行福利彩票,把收入用来援助新村人民,曾被人形容为「马票党」或「福利党」,后来才大刀阔斧加以矫正,而纳入真正的政治斗争。
这一场政治斗争始于陈祯禄而由林苍佑激化,结果又引发内斗,说是激过了头,才有了陈修信的年代,将马华导入一个协商政治的方向。
不幸的,由于1969年的选举失利和「513」事件的爆发,陈修信才又醒悟政治斗争的重要性,因而有了所谓的“华人大团结”的政治运动。
当这一运动被认为走得太远,陈修信又煞车,最后导致他自动请辞。政治斗争让陈修信感觉又劳又累。
于是又启开李三春的时代。这位具有远见的基层领袖大胆地革掉马华是“资本家”的形象,改用专业人士参与领导,果然收效。在政治上又是努力通过“政经结合”来完成使命。
又不幸的,李三春的接班人陈群川把“政经结合”玩得过火,结果烧死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直到林良实时代,他把锋头一转,在教育上大放异彩,有了拉曼学院后再有了拉曼大学,确实造就一批又一批人才,但教育不等同政治,林良实的“半推半就”政治策略也把自己给推倒了。
这些教训事例,黄家定都是要铭记于心。如今他的“终身学习”出发点至善,动机也很好,只是“终身学习”也不与政治划上等号。因此他是需要费神在政治斗争上,避开林良实的那一套与政治妥协的心态,而是要勇于面对現實,把马华带上更多政治画面的层次上以开创出一个新时代。毕竟「萧规曹随」不是从政之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