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2.2.06

首相的大礼﹕第二通道?

首相阿都拉在华人年初二的新春联欢会期间,于槟城宣布将给槟人民送大礼,但暂不公布是什么大计划,于是槟州人民东猜西猜,一直未能证实是什么“礼物”。

其实,从首相的口风中已露端倪﹕它是属于第九个大马计划一部份,而且待内阁会议通过后即可知晓。这肯定不是“小礼物”,而是对国家经济起着十分重大影响的工程。

是什么计划这样让槟州人民引颈企盼呢?就整体而言,没有比槟威海峡第二通道更为重要的了。虽然每个州都对中央政府有这个或那个的要求,但作为统领国家的首相来说,他所考虑到的是投下巨资是希望全民受惠,不单单是一州的子民;而且反过来,他希望有关的州的大型计划也可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如1985年起即通车的槟城大桥,它所产生的效益是全民津津乐道的。如今因为国家的发展已迫切需求第二通道,否则将会拖慢发展的步伐。

在这方面,我们有需求从历史的发展及周边的国家关系来探讨这一个课题。当英国人于1786年占有槟榔屿(槟岛)时,它就发现如果不把对岸的土地也拿过来,这个岛的发展是受到局限的。因此在1800年时,英国又占有威斯利省(威省),将两者整合起而而称之为槟城。就这样槟城的发展步伐加快了,也有利英国把权益伸入马来半岛。

不久之后,即1819年英国又拿下新加坡,并在1826年正式将槟城、马六甲及新加坡并成海峡殖民,为的是对马六甲海峡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换句话说,靠军舰和船运起家的英国利用天然的航道无往而不利,且在1840年通过鸦片战争拿下香港。由此可见,通畅的交通对一个国的政治经济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而槟城则是通过轮船(或货运或客运)衔接了槟威两地。百多年以来,因为昔日的发展没有今天的快速,人口也没那么多,车辆更是有限,人民也习惯这样的交通系统。但在六十年代,马来亚独立(1957年)及马来西亚成立(1963年)后,整个行政结构起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槟岛自由港地位已不保。在自由港消失下,槟岛已是危机重重,经济欲振乏力,失业率严重偏高(1969年竟高达15%,今天是维持在3%以内)。人民怨声载道而求变,才有林苍佑的再次从中崛起和王保尼的退位。
在新政府领导下面对了不发展即消沉的困境,于是有了槟城大桥兴建的强烈愿望。尤其是槟城已崛起成为本区域乃至全世界的电子工业核心,加之威省又成为重工业区,更是势在必行。果然大桥通车后,槟州一片欣欣向荣,利惠全国全民。

但事隔20年,大桥一边通道双行已远远应付不了每年全国增加的50万辆轿车。应急之道是大桥两道加宽。即便如此,也同样难以苏解每日的流车量,特别是假日更是塞车到行不得也。

还有一个相等重要的问题是﹕槟城比新加坡更早开辟,这历史性的地位不能因交通问题而被邻国抛在后头。在情势所需下,中央政府一边厢决定在新柔海峡兴建湾大桥,以在南方建一座桥头堡;另一边厢也必然会在北方大展拳脚。这样一来,一南一北地把交通融汇贯通,居于心脏的吉隆坡自然也会旺了起来。

为配合第二通道的开辟,槟岛的外环公路的兴建也显得更实用和充满商机。也唯有使交通四通八达,经济才会再次起飞。因此首相的大礼也有一个积极作用,至少可以在经济低糜声中消消人民怨气而耐心地等吧!毕竟有希望总比失望来得好,有等好过没得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