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9.4.06

绿灯已亮该上路了

首相阿都拉提呈的第九个大马五年发展计划时,对槟城而言,正如一般所料,是第二槟城大桥,外加槟岛外环公路及单轨火车。似乎是三合一的“礼物”。其实这也是槟州人引颈企盼已久的工程,我们称之为迟来的“礼物”。

如果认真剖释这三项计划都是属于交通问题,也就是重要的基础建设,对槟城是既重要又不可或缺的,因为目前的槟州交通已走进“瓶颈时代”,若是一拖再拖,也真的会拖累了槟城的发展。

在历史上,槟城(1786年)是英国人踏足东南亚乃至中国的第一道门槛,第二道门槛则是新加坡(1819年),然后才在1824年正式占有马六甲,完成了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接着又把它的军舰开入马六甲海峡,再渡远征打开中国的门户,通过鸦片战争拿下香港(1840年)。这就是说,槟城、新加坡和香港是英国精心经营的重要殖民地,曾为英国本土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但是英国人后来倒转回来以香港为重,新加坡次之,而槟城殿后,造成三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最先受惠的是香港在1997年回归前,已拥有地铁和海底隧道,交通四通八达。新加坡则要等到立国(1965年)后,才有地下铁和全盘的交通规划。槟城最为可怜,在1957年成为独立国一部份时,我们仍然只有渡轮,自由港摇摇欲坠,它被英国人“遗忘”了。

较为致命的是英国人的道路规划是小家碧玉的,马路又小又短,建筑物东一块长长,西一块短短,看不到完整的和长远的规划。如果我们曾经到过这三个地方,就不难发现英国人留给我们的是大致相同的格局。在这种窘境下,唯一的改善是实行单行道,还有是限时车辆的进入。槟城在这方面几乎处于劣势,因为公共设施的工程归中央,除非中央动,否则槟城的交通就依然故我。幸好在1985年时第一道槟城大桥通车,否则很难想象槟州该怎么发展,也因为有了令槟城人一度骄傲的大桥,我们常常向外国的朋友夸耀槟城虽小,却美得可爱,甚至连大桥也是一道风景线。曾几何时,随着物换星移,我们再也不赞美槟城大桥。甚至有时候塞车其中,骂声连连。

还有在车辆越来越多下,槟城的公路已是不能负荷,在佳节和上下班及上下课时间,总是塞得麻木,叫人吃惊的是槟州人口不到140万名,却拥有注册车辆超过140万辆。在无法控制下,我们也只好面对塞车之苦。

另一个因素是槟城的公共交通工具,现在政府正着手改善,但我们也不能有什么期许。

为此我们对所说的三项交通大工程作如下的评价﹕

第二大桥是完全必要的。只有增加多一个通道,才能推动联邦内陆,尤其是北马地区(包括玻璃市、吉打、威省和上霹雳)的经济活力和槟岛经济的第二度起飞。如果三年后才动工,则我们要10年后才能“享受”第二通道的方便,但那时车辆又是翻一倍。不知道可否缩短完工期,好让上了年纪的人能有机会目睹“伟大的工程”再增添几乎荣耀?

‚槟岛外环公路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主要的理由是卅年来,离开乔治市的“郊区”已不再是郊外了,而是“钢骨森林”,工厂房屋处处,高楼大厦林立,人口都已集中在外环公路的地段,若工程再拖延,苦的是这新区(新卫星市)的居民。

ƒ单轨火车是用来挽救有“下沉”迹象的乔治市。一项数字记录是教人忧心忡忡的:1970年乔治市有人口269,247名,1980年降至238,360名,1991年再降至212,540名,2000年又降到181,380名。到今天只有减而没有增。如果我们还要保留这座历史城市,继续作为槟州首府的话,政府实在有必要改弦易辙﹕改革交通、增建房屋及增设商场是必要的三管齐下,而提供投资及复修奖励,力促文化遗产申办成功有期也是重要的对策。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五年后新加坡又将提供另一个刺激旅游业的“实体”,槟城焉能掉以轻心?绿灯已亮,该上路了!不要再研究研究了。我们已经研究整整十年有余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