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4.06

林连登vs林连玉

战后,林连登作了一个让后世赞不绝口的举动,那就是在1948年遵照承诺献地兴建韩江中,总面积是31又¼依格左右,校园之大,居各校之冠。今天的韩江中学的广阔校地就是在当时由林连登一手献出来的。1950年7月15日,由林连登举行奠基礼。这一天成为韩中永远的校庆日,风雨不改。1951年正式开课,从此弦歌不辍。

为了纪念林连登对韩江中小学的巨大贡献,董事会于1948年为林连登竖立半身小钢像于韩江小学,复于1958年在韩江中学大草场竖立全身大钢像。有人笑曰,小学小也,中学大也。不过以当时韩小侧身在潮州会馆内,面积有限,要大也不可能,只好「委曲」林老先生,直到中学落成,就大到路人举目一望就先看见林连登一手持拐杖,一手拿书卷的大钢像。50年来“他”在风雨中屹立。

这里显示林连登不避忌的典型故事,在他生前有幸目睹本身的钢像在两间学校“闪闪发亮”,而且还亲自邀请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为其钢像揭幕。

这一年林连登已是78岁高龄,精神矍乐,对学校事“大小通理”。

我在1958年时已是韩中的初中生,全校师生都必须参加钢像揭幕礼,我对此是印像深刻的,在烈日当下,我们一直站在草场听大人物在演讲,浑身流汗。也有人发出怨言说这那里是观礼,简直是“虐待”,大人物有凉蓬挡晒,而我们要站着“受罚”。好不容易熬过烈日当空,我们终于松一口气。后来想想,学生嘛,不得不充充场面。

说到1958年,也是韩中多事之秋的一年。其远因起自学运,也就是由锺灵中学传过来的(还记得1955-56年锺灵的罢课风潮吗?胡万锋就是其中一名“牺牲”的领袖),于是有韩中学生被捕的事件发生。到了1956年情况进一步紧张。当时的教育部长指出有韩中学生介入锺灵学潮,引致校长诚惶诚恐,不得不发表文告“澄清”是学生入锺中观看,而不是参加示威云云。

1957年的韩中已是北马学运中心(锺灵被压制后转向韩中发展)。这一年的4月4日,韩中学生约五百人以罢考掀开学潮序幕,藉以声援锺中68名学生被开除。

这一下子,触怒了林老先生,他赶忙来到礼堂,向罢课的学生责难,他说﹕“锺中学生是反对校长,反对领取特别津贴(即意改成国民型中学),韩中有什么地方值得反对,你们这样做(指罢考)?”

也许林连登不是很明白什么是学运?它是连成一气的,从新加坡的“中学联”传来的,是一股左翼思潮运动。也许他也知悉一些,但他还是采取激烈的行动,他在他的寓所“桂林庐”召开董事会议,决定勒令五名学生领袖退学,另17名记大过签悔过书,再有23名在不记过下也要签悔过书和家长保证书。

但这也不能阻止学生再次发难,这一年的11月14日(史称一一一四事件),韩中、中华及槟华学生群起示威,二千余人齐集槟华女中,有十余名学生受伤。全马性的学潮此落彼起,学生们反对高初级文凭考试以英文出题及作答;‚反对华文中学改制及ƒ反对驱逐超龄生。

林连登在事后(1957年11月27日)发表文告促请学生们“痛自觉悟”,盖罢考罢课及游行示威,非特违犯校规,且足以妨碍华校之进展。

在学运火红的年代,林连登的“恩威并重”起不了作用。韩中学生在1958年再一次展示学运的威力。在这一年的6月2日,韩中学生齐集礼堂示威。我也是其中一名参加者,但因年纪太小,不知道罢什么课,只见台上学生领袖又演讲又喊口号,我们也群起响应,事后大家又回到课室上课,好像没有什么事发生,其实这才是大件事。

原来,在1958年3月初,教育部规定华校初级中学毕业生必须经过升学考试及格,始可进入高中,这是全马华校所反对的,因为一向来初中考试是测验性质,不是决定能否上高中的唯一标准。

林连玉在其回忆录(风雨十八年)(下集)中这样说﹕“在3月14日时,接获韩中董事长林连登的来函,对升学考试诸多指责,义正词严,深合华文中学生的心意,并请求三大机构交涉此事。”

为此林连玉在14月6日举行的教总工委会,支持林连登的想法,议决全国华文初中毕业生一律杯葛升学考试。此时新上任马华总会长的林苍佑介入调解,但未带来满意的答案,决定由马华召集三大机构会议,日期订在6月1日。

林连玉说,“林连登竟于五月下旬举行韩中董事会议,认为交涉已成功,指示韩中初中业毕生要参加升学考试,否则不得升入高中。”对此林连玉感到费解,最先反对的是林连登,最先屈服的也是林连登。他形容林连登此举是“不待结果,就单独行动”。

有两位韩中学生代表就此向林连登寻求答案,结果林老大怒,一举开除他们。

而6月1日的三大机构会议也对此无法交待问题已“圆满”解决,导致韩中学生在6月2日静坐罢课。林连玉说,若此事未解决,势造成全马华校的学潮。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是谁化解了危机?结果是马华的宣传主任杨邦孝(懂得华文)(如今是新加坡大法官)挺身而出,直接找教育部长佐哈里,得到部长同意改为测验性质。

不过林连玉不放心,杨邦孝只好签下白纸黑字给林连玉,后者才肯发表文告说争议已解决,一场可能的风潮就此消弭掉。事后杨邦孝向林连玉说,佐哈里也知悉雪州四中学风声得紧。如果学潮爆发,恐会动摇其部长职。(上述情节参阅林连玉《风雨十八年》)

自此而后,韩中不再有学潮,但林连玉与林连登也就成为不咬弦的“寃家”。奇怪的是两人的名字看似亲兄弟,却是南辕北辙的“华教领袖”。林连玉vs林连登事件,成了华校史上一个历史性的记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