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3.07

南洋研究开拓人刘士木

提起刘士木,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但研究南洋(东南亚)史学的人,都知道他是这方面的权威和翘楚,被誉为本地“南洋研究”的开拓人实不为过,今年刚好是刘氏逝世55周年殊值纪念和缅怀一代学人。

刘士木(1889-1952),广东兴宁人,被归为客家人。童年在家乡兴民小学读书。14岁进入黄埔军官学校,但不从军而是转到印度尼西亚执教鞭。1909年在印度尼西亚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搞革命。辛亥革命后,代表印度尼西亚各埠书报社代表,于1912年回到上海,组织华侨联合会,提出华侨参政要求。旋后获得资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开始对东南亚问题进行研究。

1924年代表国民党东京支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国共第一次合作,毛泽东也参与其中)。

1927年回中国受聘于上海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主任,主持“南洋研究”期刊和“南洋丛书”工作,是为中国有系统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先驱。前后工作六年,著作甚丰。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刘士木背井离乡来到槟城,出任锺灵中学图书馆主任。从此定居下来,住在阿依淡(Air Hitam)。因此他另有别号为“黑水村人”。

曾任《光华日报》总编辑的洪丝丝(后留学日本)于1938年在《槟城新报》(与光华同一系统)撰文欢呼槟城来了一位研究南洋问题的专家,形容他是光辉灿烂的一颗星。

刘士木和洪丝丝均有同感,海外华人必须急起直追,努力研究南洋问题,不让日欧美学者专美于前,他们尤其不齿一些日本学者对南洋进行研究却是为了日后侵略作准备。

为此在1940年时,他联合姚楠、张礼千、李长传、关楚璞、郁达夫及许云樵在新加坡发起组织“南洋学会”,以学者和正义之气研究南洋社会。创会初期会员共19人,并由许云樵担任主编出版《南洋学报》,成为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宝贵史料。

许云樵(1905-1981)一生与“南洋研究”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回忆录中赞扬刘士木“是正式研究南洋的首创者”,不断地鼓励学者南移,执教或办报,以精神文化给养南洋华人社会。

中国学者李安山于2003年撰文充份肯定刘士木早年在中国主编的《南洋研究》、《南洋情报》、《中国情报》和《华侨情报》和其著作的研究成果。

日本南侵(1942-45年)时,刘士木坚拒不为日本人收集资料,宁可一生潦倒,两袖清风。和平后,他曾出任“南洋学会”会长(1948-1952)。

1952年10月1日,他逝世于槟城,终年63岁。“南洋学会”致送挽联哀悼﹕“论事业、论文章、一生南洋研究,开源导流共推泰斗;是学者、是名士。十年北马隐居,安贫乐道不愧完人。”

遣憾的是,刘士木南来后积极鼓吹成立“槟城文库”一直未能如愿以偿。但堪可告慰的是南洋一词终告定型,前有《南洋商报》(1923),中有《南洋学会》(1940)及后有《南洋大学》(1953);而东南亚研究已蔚成风气,在大专院长及相关团体中持续开展,也可遂了刘士木的心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