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仑在1975年上榜不是因为他更上一层楼,而是在他声势当红的年代,以州务大臣的身份被中央政府提控法庭,指他触犯贪污法令。判定了他的政途由高峰跌下深渊,几次要爬起来,也只能失多于得。最后失掉所拥有的一切荣耀。
1925年出生在雪兰莪的哈仑,战后曾担任宣传部门的官员和县长。50年代前往英国考取法律学位。从1957年起,先后担任雪州地庭庭主、高庭主薄官、副检察司及雪州法律顾问,直到1964年结束其公务员生涯。
他在累积公共行政经验后,于1964年代表巫统参加雪州选举胜出,并被推举出任雪州州务大臣。他也成了雪州巫统主席和巫统最高理事,风头甚健。
但1969年的大选却使哈仑失去颜面,他领导的雪州选举,联盟只赢得14席(总数28席),反对党也有14席。这对哈仑来说无疑是一层阴影,尤其是反对党酝酿组织联合政府。
在局面不明朗时刻,哈仑也在其官邸结合支持者,以捍卫马来人的权益,另一边则有反对党的胜利游行,形成强烈的对照。
5月13日那天,由于场面的失控,也就酿成“513”悲剧,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但冲突如何发生,则各有说法。而哈仑的名字也牵涉其中,他成了一个争议性的人物。这就是哈仑与“513”扯上关系的一个由来。
由于反对党中的民政党的陈志勤反对组成反对党联合政府,哈仑也就在不稳定政局中再次出任雪州州务大臣。
1971年,全国民主重开后,哈仑在敦拉萨的庇护下,已是光芒四射,羽毛丰满。他提名角逐巫青团长竟无对手,原欲角逐的慕沙希淡退而提名副团长。1972年,哈仑支持马哈迪(已在1971年回巢,也是在哈仑大力支持下回返巫统。马哈迪在80年代特赦哈仑让他再参政也是出于“报滴水之恩”)角逐巫统副主席不果。当选的是胡先翁、嘉化峇峇及萨顿。哈仑之所以热衷支持马哈迪是要堵住敦拉萨心目中的人选加沙里(外交部长)当选副主席,此举引起敦拉萨开始对哈仑有戒心。他感觉到哈仑势力不断膨胀。
果然在1974年巫青改选中,拉萨有意挫哈仑锐气,派副内长沙未依里斯出阵,但有了巫统其它元支持的哈仑又胜利了。因而在1974年的大选,哈仑又在次蝉联雪州州务大臣。
不过此时的哈仑已感到事情正在起变化,敦拉萨已促人收集有关指他涉及贪污的资料(包括在1975年巫统改选前,哈仑举办一场世界级拳赛,由默哈末阿里对垒佐伯纳,哈仑被指账目不清)。
为了防止事态恶化,哈仑这一回 已不是躲在幕后,而是走向前台角逐1975年党选的副主席。共有八人争三个席位,除了嘉化峇峇及东姑拉沙里(他是在1973年因伊斯迈的逝世,由胡先翁升为署理主席,而留下的副主席则由他顶上)有望蝉联外,剩下的一名就由哈仑与马哈迪争一长短。
说来也十分讽刺,1972年是哈仑为马哈迪护航,1975年变成两人争夺一把椅子。此时拉萨已决定排斥哈仑,马哈迪因此当选三位副主席之一。
为了给哈仑一个机会(也为了剪除哈仑在党的势力),敦拉萨献议哈仑务必在1975年10月10日前动身往联合国出任马来西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但有恃无恐的哈仑拒绝这一建议,认为形同流放。敦拉萨唯有将他控上法庭,面对16项罪状,指他涉及贪污、管理失当、失信和未向政府提呈某些资产的报告(1975年11月),哈仑否认有罪,保外候审,因他的背后有强大的巫青团支持,此时虽已被逼请假,但未解除州务大臣职。
1976年正月14日,敦拉萨病逝,由胡先翁接任首相,他对哈仑更是锲而不舍。在1976年3月17日的巫统会议上,通过开除哈仑党籍。于是巫青团在同年的改选中,选出元老赛惹化为团长,他是哈仑的护航者之一。
哈仑也并非省油的灯,在一些元老和巫青团施压下,巫统不得不在同年10月23日恢复其党籍。可是这并未给哈仑加分(官司缠身)。
因为在这之前,即1976年5月18日,哈仑罪名成立,被判入狱两年,他不服提出上诉。继后新的控状又指他欺诈罪,在1977年被判入狱6个月,罚款15000元。哈仑同样不服,上诉结果又再失败,哈仑只好认命服刑(他在马哈迪于80年代任代首相时被宽赦,投桃报李,两相无欠)。
当哈仑败诉后,他身边的人已一个一个离他而去,政治的现实,天下一个样。1984年他又再当选巫统最高理事,但已无所作为,不再有官职加身。1986年只得转回老行当律师,伺机东山再起。这回不再对巫统抱有希望,而是在1989年加入东姑拉沙里另起炉灶的46精神党,并出任46精神党雪州主席。他参加1990年的大选失败,终于使他感悟“时机已过”。2000年鸟倦知归的他又重回巫统的怀抱。此时的巫统,对哈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一个个新脸孔取代了旧脸孔。他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2003年以78岁高龄结束其争议性的一生。巫统曾经造就了他,巫统也把他推出政治门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