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应该还是属于林德宜统领风骚的年代。他的经济研究报告和数据在这一年依然是热门的课题。原本名字未为人熟知的林德宜,竟像一颗引爆的炸弹,在马来西亚的天空燃烧起来,成为议论的课题。人们逐渐从他的言论中发现他的不平凡,因此2007年的风云人物他当之无愧,因为他的言论在马来西亚引起震荡,历久不息。
林德宜博士生于1944年的马六甲,小时家境贫寒。因1950年韩战大爆发,其父亲生意失败,结束鞋店生意,举家搬入简陋的小木屋居住。转行为文员,替人填写表格,收入有限。经常付不出30元的租金。
后来家境有所改善,林德宜也就顺利地完成学业。1966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两年后考取马大硕士学位。继后,在1971年考取澳洲国立大学博士学位。他的专长是历史、经济,偏重于研究各国扶贫计划,全球化与持续性发展。
在毕业后曾在理大执教过。1987年成为马大教授,也兼任其它大学的访问和教授,著作甚丰。
1994年到1999年,他是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部的扶贫与社会发展区域顾问;而在1999年至2005年,他转任华盛顿世界银行高级社会学家。
2006年他出任马来西亚“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公共策略中心”主任,也就是Asli旗下的一个单位。为了给第9大马计划提供意见,他在2006年2月提呈一份题为“企业股份分配:过往的趋势与未来的政策”报告书(Asli在2005年成立)。
报告提呈后,并没有任何反应,被看成一种意见的参考,但在2006年10月其报告中一个环节在报上曝光,内容指说土著拥的上市公司股权,早已超过新经济政策要追求的30%目标,甚至达到45%,结果引起哗然风波。
因为在第9大马计划报告中指说土著股权仍然维持在18.9%,尚未达致30%。这个数据与林德宜的数据相差甚远。首相阿都拉不同意Asli的数据,形容报告具误导性且不负责任。官方不能同意报告将政府关联公司(GLC)归类为土著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并非土著所有,其营收会直接进入国库造福人民。
巫统副主席慕尤汀(也是农业与农基工业部长)则形容报告为“垃圾”。他促请研究员收回报告,并认为“不准挑战政府的威信”。
根据各方分析指出,首相署经济策划组(EPU)与Asli报告书各有不同的计算法。EPU是以国内60万家公司的股权价值(Par Value)作出评估,得出土著股权维持在18.9%;而Asli是以市场价值(Market Value)的计算法,取1000间上市公司,也包括政府关联公司(GLC)列在土著公司作出分析,得出土著股权已超过30%。
此时身为Asli(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主席的米尔占马哈迪(马哈迪公子)为消除面对的压力在10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收回有关的研究报告,并宣布这份报告书未能“有力实证”土著占有股市约45%资产。他还说,这份报告早在二月间即提呈政府,但其中从未有得到任何回应。
林德宜不接受米尔占马哈迪的声明,也不赞成收回争议性报告。他说:“我无法赞同米尔占的声明,由于捍卫独立和不结盟的学术地位和正直,我遗憾地告知,我将在本月底(10月杪)辞去主任职位。”
他以辞职作为抗议,得到民间团体和反对党的支持和响应。
林德宜较后与另一位经济学者哥梅兹联合发表一份题为《公共策略研究中心企业股权研究的进一步声明》中认为使用股票面值的计算法不适当和有缺陷,建议采用评估公司真正价值(True Value Of Companies)的国际性基本商业会计概念来推算和分析,也要求首相成立一个独立专才小组来操作。相关的争议也在国会引起争辩,政府坚持其计算法。
到了2007年,首相阿都拉再作出了间接的回应。他在国会回答反对党时说政府希望在3年内达至30%土著股权的目标。换句话说,到了2010年,还有3年的时间来推进数据。
林德宜对此表示乐观,他相信很快达致。因此他又反过来指说这也无形中印证了较早前他提出的报告是正确的。他也希望首相使到真正贫穷的马来土著受惠,以营造一个团结的国家。
无疑的,林德宜因其报告而使他一夜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代表了一股思潮要求国家以新的思维面向全球化的挑战。因而大胆地提出了他的分析。
也许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份文字报告竟有如此的“震撼力”,难怪他服膺于“笔扫千军”的这一“至理名言”。
其实林德宜个人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启开一条思路,让马来西亚各族人民认真看待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导向。这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