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0.8.07

我看“北马经济走廊”

“北马经济走廊”的宏伟计划一下子全面呈现在人民眼前,令人眼花撩乱,着实不容易消化。因为它涉及的不像“依斯干达经济特区”只限一个柔佛州,而是4个州涵盖其中。但如果认真分析,基本上可以区分成四大块的发展蓝图,即农业生产的革新和农业工业的开发;电子工业的拓展和向高科技迈进;旅游业及服务业的提升及基建工业的前所未有的“铺天盖地”在同一时间推动一个新的交通网络,而以槟州的北海作为核心地带。换句话说,槟州将成为带动4州经济成长的火车头,并藉此打破了地域自我规化的观念。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系于官联公司森那美集团如何操作与协调。

面对着这么一个“革命性”的创举,不期然地使我想起槟城州这一路走来的变化,重心逐渐从槟岛移向威省,可能改变了乔治市作为中心的历史地位,因此岛民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虽然说槟榔屿早在1800年就把威省纳入其中,但百多年以来它都是实行“一州两制”,即槟岛是一个自由港,威省则是非自由港。即使在1957年独立后,槟岛和威省之间仍有关卡之设。在那个年代,凡是居住在威省的人民包括学生,每到槟岛总是要买免税品回家,直到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槟岛的自由港地位才受到挑战,因为它必须被纳入统一的关税内,不能再享有特殊地位或所谓的“一国两制”;但不变是乔治市依然是它的重心。

在这个过渡时期,槟岛人民失去的却无法及时通过工业发展弥补回来,以致在1969年失业浪潮竟然高达15%(官方数字)(民间则认为超过20%),而象样的工厂(包括北海在内),也不过15间。就这样,导致槟州变天而有了林苍佑主政年代的出现。

70年代槟州朝向工业化道路迈进到了80年代终于开花结果,最值得槟城人民引以为荣的是槟城大桥终于建成通车;最引起争议的是乔治市的重建计划(作为整个州的核心地带,以槟城大桥作为衔接)未能完成,而以光大为起点的改造原本列明20年大功告成(1970-1990)。但直到今天,所谓光大的5个阶段发展不但未能完成,而且也已改弦易辙,剩下“鹤立鸡群”的光大又面临“移空效应”。

当许子根在90年代接棒后,他面对的责难是直到千禧年后仍然没有在硬件上拿出“代表作”,虽然他在软件的高科技上有所突破,但那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难免被忽视而对其政绩引起争议。如今在首相阿都拉的推动下,不仅第二大桥即将开工,而且外环公路、单轨火车及北海交通枢纽统统出笼,齐步开跑,也许这是许子根上京前,在中央政府调控下的迟来的“硬件代表作”,足以擦亮蒙上尘埃的“东方明珠”。

在这方面,我们看到首相有两个大动作是人们意想不到的,其一是借助中国的资金与人才兴建第二大桥;其二也是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才搞活吉玻的农业。这在过去马哈迪时代虽曾有构思过,但却在阿都拉时代加以落实。

通过中国的崛起,阿都拉也踏上这部列车,以为“北马经济走廊”注入活力,确实是为马中关系缔造另一个新纪元。但愿执行的公司能对此深明大义,大公无私,尊重各州政府的权力,以民利益为依归,不分种族,也不走单边主义路线,保证全盘计划如期推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