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是槟城的地标,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是在1972年元旦日由第二任首相主持奠基礼,因此取名为“Komplex Tun Abdul Razak”,简称KOMTAR,中文媒体译成“光大”。就当时而言,恰当得体,含义深远,象征着槟州在林苍佑的主导下走向光明大道。而这一天也是标志着民政与联盟组成联合政府的开端,朝向国阵的组合前进。
对于林苍佑来说,光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另一代表作是槟城大桥。正因为这两个代表作,林苍佑成了“不灭的神话”。尽管他在1990年已退隐政坛,但他的名字与槟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首相阿都拉与首席部长许子根都不约而同地形容他是“槟州发展之父”。
没有人置疑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光大和80年代初期完成的65层摩天大楼曾一度是槟城人的骄傲。因为在那个年代,光大摩天大楼是马来西亚最高的建筑物,直到90年代才被双峰塔所取代。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90年代之后,光大已逐渐失去它的光彩。到了千禧年之后,更是魅力不在。这真是始料未及,也留下一连串的争议,包括光大将何去何从?
在这方面,光大的设计人林苍吉绘测师(林苍佑的弟弟)近日在英文《星报》发表的谈话是引人深思的。他说,作为城市一站式中心的光大已经褪色,但挽救它为时未晚,惜未提具体计划。他还说,作为槟州地标的光大,其独物的地方是完全由本地承包商及工程顾问一手完成。
这就是说,从设计到兴建全是本地化的。高楼大厦耸入云端也展示它的坚固无比。即便在1983年兴建完工突然在夜里冒起大火,烧得通天彤红(适逢当晚下场大雨灭了大火)也无损其建筑结构。第二年,林苍佑带头进驻办公,在第28层楼运筹帷幄,一览乔治市全貌。随后,各政府部门纷纷迁入,各商业公司占满了光大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政府行政与商业中心二合为一的设计,使到光大成了人民必到之处。基本上完成了林苍佑改造乔治市中心的心愿。然而又有多少人记取这是林苍佑用他的政治生命作赌注换来的血泪交织于其中的结晶?尤其是1978年的大选,出现的“七人帮”几乎动摇了他的执政根基。
原本林苍佑是要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五个阶段的鸿图大计,但事与愿违,直到林苍佑在1990年下台时,也只能完成一个半阶段。及后在许子根的主政下,才又把新光大(商场中心)建立起来完成第二阶段。可是不论是“旧光大”或“新光大”的商业中心先后启用,整个计划仍然无法划上句号。例如划为商场地段的不是作为临时停车场便是残旧的建筑物人去楼空尚未改造。这说明了客观的现实并不与主观的愿望相符合。
在这种情形下的一个转折是许子根不得不改弦易辙的,那就是在1995年后,政府在联合国专家的劝告下,通过市议会拟定发展指南,以保留乔治市的古迹为重点,作为争取登陆“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段。正巧这地区与光大的发展有所冲撞,整体的概念也就重新规划了,包括第五阶段的发展地区将作为单轨火车的枢纽站。
当然,再有一个对光大不利的发展是联邦政府的部门已搬出光大,自盖大厦,留下的是槟州政府行政中心及市议会办公大楼,用不完光大的空间。更甚者是超市及各商店也纷纷“易地为良”,已不见昔日的人潮。
如果根据林苍吉的建议,通过良好管理可以使光大重振雄风,那是过于理想与概念化的,唯一可行之道也许是要作出痛苦的抉择,把它转化成政府行政中心,或将之全面商业化,两者合二为一已被证明不合时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