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馬哈迪于傍晚在巫統代表大會上針對代表們的辯論作總結時,突然激動地宣佈將辭去巫統主席及國陣的職務。接著下來,全場出現“震驚不已”的鏡頭,更有領袖衝上講台請他不要這樣說,要求他“收回成命”。
由於場面有些失控,議長宣佈休會,讓巫統最高理事會舉行緊急會議,並集體勸服哈馬迪醫生不要走,因為這一走,許多黨員將陷入迷惘之中。
差不多一個小時後,巫統署理主席阿都拉巴達威在大會宣佈馬哈迪已接受挽留,全場的人和觀看電視直播的人因此鬆了一口氣。
不過,自馬哈迪在大會上宣佈引退後,他就不再出現在電視鏡頭,也不接見傳媒,全交由阿都拉巴達威對外解釋。根據巫統總秘書卡里耶谷於巫統最高理事會會議後,代表巫統宣佈(6月24日)馬哈迪將留任至2003年10月底,換句話說,馬哈迪將在10月25日舉行的回教大會過後正式引退。
明年10月正式引退
與此同時,馬哈迪指定阿都拉巴達威為其繼承人,巫統最高理事會一致支持首相這項決定。
一場戲劇性的變化在短短的幾天內,有了如上的結果。但人們深思不解的是:馬哈迪為甚麼會突如其來宣佈辭職?他的動機是甚麼?為甚麼他要作出人意表的舉動?
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只有馬哈迪自己知道。不過他仍然三緘其口到外國度假去了,讓眾人紛紛猜測,以致出現諸多不同的版本。
我翻閱各報連日來的新聞報導,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因此只能從歷史和新聞觸覺來推論馬哈迪為甚麼要這樣做:
(1)馬哈迪經過驚濤駭浪(尤其是安華效應帶來的巨大衝突)後,基本已穩住陣腳,在巫統內形成沒有對手的“巨人”,尤其是在今年的巫統代表大會上,更是堅定他的領導地位。如果他不辭職,在巫統黨內已無人能出其右,這是他的“黃金時代”。
既然已經77歲了,並已表明不會領導下一屆的大選。他認為最恰當的時刻是在他又把自己的政治地位推回高峰時,來個“驚人”的決定,以向世界表明他是自動下台的,並不是被人逼下台的。反正再過兩年(2004年大選期限)也是要有此宣佈,何不趁最佳時間表明自己的心跡?
(2)馬哈迪來自巫統,是巫統把他送上國家領袖的位置。同樣的,他也應該在巫統大會上把權力交回給巫統。這種作法如同已故胡先翁於1981年,也是在巫統大會上宣佈退休,直接把棒子交給繼承人馬哈迪(不論在事後胡先翁是否有不同的想法,他必須依照巫統傳統,傳位於第二把手)。
雖然馬哈迪不像胡先翁已在事先有所交代,但他的做法也沒有違背巫統的傳統,而且也像前任者一樣,指定第二把手接位。
指定第二把手接班
也許有人認為馬哈迪可以在明年巫統大會上作這樣的宣佈,不必讓人“措手不及”,但明年也許就要大選,他不可能在大選後才這樣做,因為胡先翁在1981年交棒時也這樣說,他必須在大選前交班,以讓新首相部署新的大選和挑選候選人。
相同的道理,馬哈迪也是交給阿都拉來面對新的大選,讓後者經過考驗後成為國家的新領袖。
(3)馬哈迪一直被批評者指他戀權不放,且在執政後對副手有所質疑,先後一連換了三位副手,直到1999年阿都拉成為第四位副手後,仍是被人認為是“過渡性人物”。言下之意是馬哈迪獨欖大權,阿都拉也許不是他“理想的接班人”。
馬哈迪對此種批評一直耿耿於懷。也許在1986年第一副手慕沙希淡是在壓力下被迫掛冠;也許1986年後的第一副手嘉化●●被扶正不易;也許在1993年安華脫穎而出,氣走嘉化●●非馬哈迪所願,但過後他與安華的關係又告好轉,甚至一度度長假,讓安華成為代首相,儼然被他認同是未來的接班人。
不幸安華在1998年出事,與馬哈迪關係惡化而遭到革職。馬哈迪一直辯解原本就要退休讓位於安華,未想事不如願,最終還鬧出一場大鬥爭。
有人於是又認為馬哈迪這樣做顯示無意退休,一直會擔任首相到他老死為止。馬哈迪又駁斥這種說法,尤其不滿外國輿論指他是“權力狂”者,無心栽培接班人。
直到阿都拉在1999年成為新的副手時,還是有人對馬哈迪指指點點,似乎不相信他在世的一天會放棄一切權力。但馬哈迪在多個場合也表明,不論選擇的人是不是令他“個人滿意或覺得理想”,他不會再更換副手了,而且也強烈表明阿都拉將會是接班人。他甚至表明1999年的大選是他領導的最後一次大選。
表明不再更換副手
為了證明他是“言而有信”的人,馬哈迪終於作出辭職的決定。這個決定也許是痛苦的,使他感觸良多而在巫統大會上含淚表態。以後的事,就全看阿都拉的造化了,他不可能永遠守候在接班人的身旁。
(4)在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後,馬哈迪與西方關係大為改善,尤其得到美國總統的接待,這使到馬哈迪彌補了與美國領導人的關係有缺陷的遺憾。
過去安華曾被美國重視,而給予隆重的接待。馬哈迪終於讓美國領導人接受他是實權的領袖,而且是講理的領袖,他扭轉了美國領袖對他的偏見。他在安華事件後又再重新活躍於世界舞台,重新建立其權威,更順著時機成為回教國家的代言人。這就是說,在得到國民的支持下,復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馬哈迪已無所求,正是在高峰上自願的走下來的時候。
當人到無求時,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得起,放得下。當然最好的選擇是在最榮耀的時刻,向政治說拜拜,讓萬千人民為之惋惜而不捨。
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是:那些在位甚久的政治領袖,也應該學他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急流勇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