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12.08

社会主义思潮回流? (跃马扬鞭)

在1998年4月30日宣布成立的“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经过一波三折和10年的抗争后,终于在2008年8月19日正式获准注册。根据该党秘书阿鲁哲文指称,他们是左派政党的第四代,并且将意识形态放回马克思主义。但他不否认社会主义党和其上一代或上数代一样,始终面对无法结合多元族群力量的问题;尤其是暂时还无法吸引大批马来同志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段剖白也可以与阿鲁哲文于2005年论述安华鼓吹的“烈火莫熄”运动结合起来解读。他分析了安华领导的“烈火莫熄”的年代(1998年)正是金融风暴的年代,给他提供了动力得以号召成千上万的人民在街头“起义”,而他的“失败”是因为只有个人的魅力而缺乏可以带来改变的领导权和方向,以致群众大游行后各自分散,结果安华遭致被逮捕下狱。在吸取这个教训后,他的结论是:一个有组织的政党和决定性的群众运动,变得非常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阿鲁哲文坚持社会主义党要成为合法的政党。当然安华也看到自身的弱点,因此在被捕后的1999年4月,通过其夫人催生了“国民公正党”。但就意识形态而言,“社会主义党”与“国民公正党”是各不相同的。前者服膺于社会主义思想,后者则是服膺于资本主义的,但同意走“中间偏左”的路线,所以彼此之间还不至于“针锋相对”,尚有合作的空间。就这样尚未获准注册的社会主义党需要依附在公正党的身上争取应有的地位,例如在2004年派候选人以公正党名义竞选但锻羽;又在2008年派三名候选人以公正党名义竞选而二人告捷。他们是国会议员古玛(中委)及雪州议员纳西尔(主席),总秘书阿鲁哲文未中选;署理主席莎拉德华迪以独立人士参选也败北。

安华之所以接受社会主义党派候选人证诸了他接受左派人士加入他的阵营,正如在2003年时接纳人民党与公正党合并,改称人民公正党,且同意原人民党党魁赛胡申阿里出任署理主席。这就是说,安华已从右派的执政集团脱胎而出,在后来转成领导一个新的“中间偏左”的“人民联盟”(民联),不再鼓吹街头政治。

如今社会主义党宣布它不加入民联,但保持合作,意味着这个党在将来可能选择自行走社会主义路线。我们可以从这个党在最近(11月9日)举办一场“21世纪社会主义”大会看到端倪。它邀请了国内外左翼政团及个人参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香港的“长毛”立法议员梁国雄。从他们的讲话中,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社会主义思潮已经回流”,且要在21世纪跃居成为主导地位,究竟实际情况是否如此,还是有待考验和观察的。

虽然借助于当前的严重世界经济危机而使到社会主义思潮要争一席之地,但它们显然徘徊在“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思维中,尤其见证了中共80年代的改革开放及1990年的苏联解体后,更进一步要把马克思主义从教条中解放出来而选择了走议会道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思及以人为主体的“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党显然是具有三种的混合体而较倾向于“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也需要回顾社会主义政治在马来西亚走过的曲折道路和从中吸取教训。无可否认的,二战以降(1945年后),社会主义思潮夹着民族解放的大气势卷起巨大的浪潮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运动。社阵(社会主义阵线)在马来亚独立时(1957年)诞生是顺应时代的感召。但它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与倾向中共的路线也面对严重的打压及至1969年放弃宪制斗争,留下的政治真空也急快地让走中间偏左的标榜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所填补。它们是民政党,民主行动党及砂人联党,甚至连走民粹主义路线的人民进步党也被纳入其中。

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是没有马克思的影子在里面,不讲阶级斗争,也不讲武力政治,而是绝对的走议会斗争道路。可以将之归纳为英国式的费边社会主义,如英国的工党和法国的社会党,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政党,即便政权轮替,也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特征。

由于“社会主义”思潮在后来逐渐冷却,也导致民政党在2004年及民主行动党在2005年将“社会主义”字眼从党章中消除,进而强调对社会公正与社会正义的追求。

姑不论社会主义好或资本主义好,到了21世纪,这两种思想已经可以交流;在经济合作上,更显得可以交叉和互补长短。换句话说,资本主义体系不再完全的排斥社会主义了,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思潮又再次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找到落脚地。

可以这么说,社会主义党的出现就是这个新时代的产物,但它是否能离开民联独立上路在议会选举中胜出?仍是一个大问号。毕竟人民党的失败不能不引以为鉴;还有,它与回教如何协调,也是一个大学问。

刊于2008年12月1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