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早前已作了预测,国阵不会参加本南地补选,我所持的理由是:(1)首相纳吉罕有地表态可能不参加补选;(2)首相后来又未在巫统最高理事会上作出决定,反而宣称要让国阵理事会来决定。
这间接反映出巫统无意派人出征,因为身为国阵的老大,巫统一向以来都会首先表态肯定上阵,而从来没有把巫统的议席交由国阵来决定要不要参选。换句话说,一切以巫统说了算数;尤其是以巫统主席的意向为准。在过去的历年选举,所有的国阵候选人都必须要国阵主席,也就是巫统主席批准,为何本南地补选事件要提交给国阵呢?再说,若巫统说不,其他成员党会说YES吗?候选人又不是由它们派,它们凭什么“越俎代庖”?明乎此已显露纳吉较早前已准备弃战,更何况补选的投票日也刚好被排在纳吉访华之时,他不会因此而让本南地补选“干扰”其情绪。反正本南地一席的输胜对他都没有实质的意义(改变不了政局),巫统当然不会奉陪。即使因此被人讥为怕输,也被认为没有大不了的事。正因为纳吉想在这个课题上来一个逆转,以表达出他的“独特”的作风,因而不与民联来个“死缠烂打”乃意料中事。
当然巫统也是有先见之明,这个州选区正好落在安华的峇东埔国会选区内,属于民联的强区,不仅极不容易取胜,而且参选也给民联多一些筹码对国阵,尤其是巫统展开激烈的炮轰而又要忙于招架,实不划算,干脆不趟这一深水,倒反自在一些。
由于巫统的缺席,本南地补选也就没有什么大看头,即使有独立人士凑热闹,还是被视为公正党的囊中物。这样一来,已被安华宣布为公正党候选人的曼梳将会轻松过关而准备坐上第一副首席部长交椅。
曼梳是安华的亲信,曾是安华的政治秘书,自1999年参选以来,屡战屡败,实在是时运不济。如今时来运转,应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说本南地补选对巫统并不重要,那么对公正党则是志在必得的一席,因为在308之后,公正党的议员法鲁斯基于各种因素,未能使第一副首长的角色得以彰显,以致公正党要在马来社会争取更多的马来人支持面对阻力。如今法鲁斯自动请辞,也就给安华物色适当人选的机会,看来曼梳可是安华寄予厚望的人选,以提升公正党在槟州政府的地位俾与巫统形成势均力敌的势力。这也是为什么安华特别重视这场补选的真正原因。虽然安华无意突出曼梳的角色将如同过去巫统的副首长拥有实权而成为首席部长的“压力搭档”,但倒希望曼梳能与林冠英相互配搭,形成一个平衡的角色来证明马来人在槟州不但绝对没有被边缘化,反而会较前更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各项活动,包括经济领域的开发。就此而言,曼梳是任重道远的,在这之后就是对他的大考验了。
另一方面,巫统不参选不意味着它会放弃槟州的地盘;反之它正在审时度势如何将被动转成主动,但碍于当下巫统与民政的僵着关系;民政及马华在华社仍未能扭转劣势之际,国阵在此时参选形同“哀兵上阵”,因此最好的选择是“暂避风头”,待到时机转变再出手。
其实,纳吉也了解到过去一年来国阵还未 “再转变”成功,若硬碰民联,恐怕吃力不讨好,不如将精力转向其他方面。所谓的其他方面,是纳吉的两个新战场:一个是中央政权的巩固;另一个是如何善后处理吡叻州的宪制危机。在两相权衡下,纳吉自然会选择前者,因为只有保住中央政权才是最关键的;而吡叻州政权的“失而复得”看来也已成为热山芋,几乎是越闹越乱。法庭固然可以对案件作出判决,但法庭不代表民意,也不可能凌驾民意。不论法庭的判决如何,纳吉要面对的是民心的走向。
正如他自己在提出“一个马来西亚”的概念时,也承认以民优先,现在行动的重要性。这就是说,他要建立一个“以民为本”的国家,也就不能持续对吡叻的乱象视而不闻。
虽然吡叻州的僵局起因三位民联议员的跳槽,但也因为被马哈迪形容为“草率”的行动而捅出蒌子,弄巧反拙地给纳吉的上位增深变数。也许与纳吉之前想象的“乱过一阵子”就会好起来的情况正好相反,纳吉也就不得不转回身来“收拾残局”。
因此巫统不战本南地还有另一个更深的意义是准备接下来解决吡州的政治危机。纳吉十分明白,即使在官司上取得优势,不等于吡州就相安无事,可以让州务大臣赞比里大展拳脚。目前赞比里在行使执政权上面对的困难与日俱增,长此拖拉下去终究不是办法。与其持续地与民联在政治斗争上对着干,不如在近期来一个“壮士断臂”,以免公民社会一面倒向反对党。这里有两个方案供国阵选择。其一是让三名跳槽的州议员自动辞职进行补选,交回选民决定要由谁执政。虽然在“道德上”被国阵内的一些人认为有“失道义和令过档者心寒”之嫌,但只要作适当的安排,让此三人退出政坛也无不可。即可消民怨,又可使国阵有“峰回路转”的契机,又何乐不为呢?如果三场补选失利,国阵也没有大损失;若是赢得二席,也就可“名正言顺”起而执政,一洗被指强硬夺权的“罪名”。
假如第一个方案有缺陷,胜利的一方只能组成不稳定的州政府,那么其二是大方与坦荡地解散州议会,干脆来一场公平竞争,显示彼此都重视和尊重民主。这样一来,民联也会坦然接受。对于国阵来说,这固然是一个冒险,但政治本来就是带有风险的事业。经历50多年考验的国阵自然通晓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既然吡叻的政局已严重地影响国家声誉,也对中央政策的推行有阻力,不如由吡叻国阵直接向苏丹建议还政于民,而不是假手民联提出。不但双方有个下台阶,而且纳吉也可借机扳回一些声势,至少公民社会会认为他是一个“开明”的领袖,敢于承担和敢于接受挑战。
不论哪一个方案,都得宜早不宜迟,拖延得越久就越使民意反弹,最好是本月内或下个月有明朗的交代;也不论重选之后国阵是不是拿回吡州政权,对纳吉而言,失而复得也好,得而复失也好,同样
可以让他更专心地在中央大张旗鼓。
刊于2009年5月21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