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5.5.09

教育主流评析 (跃马扬鞭)

我国首相纳吉在其部落格发表的“一个马来西亚第七项价值观——教育”一文中这样说:“我国因不同的教育主流而受到限制,我们并没有一个教育主流,因此不存在一个国家主流。

他所持的理由是因为我国存在着各源流学校,既是优势,但也有些问题及挑战需要应对。例如95%的华人会前往华校就读,而97%的马来人会选择在国立学校,因此他认为没有机会让他们一起成长。他希望通过互动的课外活动加强彼此联系,也灌输共同的价值观,期许将来有一天大家可以融合一体。

纳吉在一方面说出现实的情况,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不同的理解。从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我们或者可以看出我国是存在着教育主流,只不过允许教育的小开放,而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多元性。不过在比例上,它仍然没有掩盖教育主流这一事实。

举例来说,在马来西亚共有7643间学校,华小占了1290间,淡小523间。在学生方面共有3百余万名,其中华小学生有近64万名,占20%左右;淡小生有10万名,占3%左右。换句话说,有77%的学生是接受政府的国民教育;也就是以国语作为媒介语的学校。

即便华小和淡小采用母语作为教学媒介,它还是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而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而所有的学生在小六时都得参加统一的考试(UPSR);再加上政府在2003年已推行数理科英化,包括华小和淡小也得接受改变。尽管这个措施引起很大的非义和不满,但尚无迹象显示政府要终止用英文教数理科。这样一来,基本上小学的教育已被制度化,也就被列为国家教育的体系内,虽然华小和淡小保持其传统特色,但也没有影响国民教育的推进。

其实,在1290间的华小中,根据政府的记录显示,有537间的学生少过150名,占了40%;而523间的淡小,则有334间学生少过150名,占了63%。当然在5千间国民小学中,也有1740间是少过150名学生,占了总数的34%。相对来说,华小和淡小面对的问题也比较多,包括校舍简陋和破旧不堪。若他们是属于半津贴的华小(校地属私人的,约800间),则就要靠董事会集资修建,扩建或重建。这也是为什么华社认为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

至于中学方面,情况就较突显教育主流的大方向。例如在总数2263间的中学,共有学生2百万余名;而所谓的国民型中学只有78间(有一本华文科),学生约有12万名,占中学生人总数的5%。此外,存在着60间的华文独立中学,学生只有6万名,更只占学生人数的不足3%(不知道有没有算进独中的学生)。即使把国民型中学归为“华校”,则纳入国民教育的中学已超过90%以上,因此不能说中学没有教育主流。再说,目前存在的国民型中学,除了有一科华文外,与国民中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的学生同样参加政府的考试(SPM和STPM)。也只有通过这两关,且成绩要优越,才能挤进本地大学。还有,独中的学生参加政府的考试的也不乏人,虽然董总推行其统考制度。为此我们只能说独中的教育是政府在主流教育下的历史产物,并没有给政府带来压力和挑战。

不仅是独中的经营概由华社一手操办,甚至连国民型中学(半津贴的)也是由华社集资而修建、扩建或重建。

华社所争取的不外是经济援助,并没有挑战政府推行其既定的国民教育。

来到大专教育,包括大学教育,不论是公立的或私利的;不论是学院、技职或教育中心,一概都要依据高等教育法令办学(除了部分归人力资源部的技职学校外)。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所有注册的大专院校都要按政府的法令行事,包括使用国语以外的教学媒介语(如英语),都要获得批准;特殊的情况是极少数被允许用中文教学,如中文系等。

在总数35万名的大专生中,虽然离开政府要培养40%的大专生的指标尚有一段距离,但在允许每个国会选区(共222个)设立社区学院提供技术教育下,也许可以制造更多的大专生,达到60万名之数。既然大专院校是依政府的规定设立,不存在有所谓的华校学院或大学,只有三五间具有所谓华校的背景。由此可见大专教育更突显了教育主流,没有因为允许私立大学和私立学院的“百花齐放”,而岔开教育主流。

总之马来西亚从小学到中学和大学的体系自1957年教育法令实施以来都逐渐归纳进入一个系统,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马来西亚是有教育主流的。但在尊重少数民族权益的当儿,有出现某种程度的多元教育,也是正常的。正如纳吉所说的认同比容忍更为重要与进步。

就此而言,我们的理解是:马来西亚是有教育主流的,因为“其他源流”教育只是小支流,并没有影响教育主流的形成。

刊于2009年5月5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