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6.6.09

什么是“埃尔多安”派? (跃马扬鞭)

回教党党选期间,报章不断出现“埃尔多安”派的字眼,而且被标签为开明派、改革派、专业派乃至安华派。其代表人物就是争夺党署理主席失败的胡桑慕沙,以有别于所谓宗教派、保守派等(以党主席哈迪阿旺及署理主席纳沙鲁丁为代表人物)。

更进一步,报章也给他们对号入座,将哈迪阿旺形容为支持和鼓吹“回巫对话”者;而胡桑慕沙则是表明反对回巫对话,主张回到民联的定位。究竟回教党内是否真的在分帮立派或在为自己标签?照我看来较多是舆论在观察他们的动向后,给他们贴上标签,而不是他们自我归类的。

在这么多形容词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埃尔多安”派,也是最使人混淆的,因为其他的称呼看来都一目了然,唯独“埃尔多安”派让人伤透脑筋。因此了解及厘清什么是“埃尔多安”派是有必要的,而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关系到马来西亚是否走着“埃尔多安”的路线?或最低限度回教党内是否真有“埃尔多安”派?

根据我们理解,所谓“埃尔多安”是取自土耳其总理的名字,他的全名是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自然让我们联想起土耳其来。

这位于1954年出生的政治人物,是在2003年出任第59届土耳其总理。接着在2007年的大选,他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AKP)赢得了550个议席中的371席,再次执政。埃尔多安也就更为世人所熟知。
虽然土耳其是回教徒占绝大多数的国家(99%),人口7千多万,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走向共和,强化亲西方政策。主要是它的地理位置处于欧亚两大洲之中,成为欧洲与亚洲的交汇处。即便在欧洲部份的土地只有全国土地面积的3.1%(另97%归属亚洲地区),与保加利亚及希腊相毗连,它宁可归属欧洲,也就制定了政教分离的政策以便融入西方世界。经过了80年的考验,埃尔多安也不例外地坚持这一政策,且十分积极地推动土耳其最终被欧盟接受成为其中一员,以圆土耳其民族一个梦。

就此意义而言,土耳其人民既是回教徒,也响往现代化的生活,给了执政者没有回旋的余地。
它的历史发展是这样的:

公元8世纪,在中亚的突厥人开始接受伊斯兰教,继后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11世纪在巴格达建立突厥塞尔柱人王朝。1071年,打败了拜占庭帝国后,大批突厥人迁徙到如今土耳其共和国所在地的小亚细亚半岛。1299年,奥斯曼帝国建立,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16世纪时,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统治地区跨越欧、亚、非三大洲。17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开始衰弱,前后统治土耳其达600年之久。

第一次世界界大战(1914年)开始,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结盟。1918年战争结束,德国和奥斯曼帝国战败,土耳其备受屈辱,国不成国,土地尽失。

1922年,在英国的支持下,希腊军侵占土耳其大部分领土,激发了爱国军官凯末尔(Mustafa Kemal)挺身而出。在1923年打败希腊军,取得了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

就这样凯末尔在同年的10月29日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结束帝国统治,凯末尔因而成为土耳其“独立之父”。继后“凯末尔主义”出现,政教分家是其思想主轴,世俗政体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国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成为联合国一员,并在1952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机构,成为美国的军事盟友。

尽管在1960,1971及1980年土耳其有过三次的军人政变,但不变的是它维持既定的世俗政体,有力地抑制了滥权贪污。在修宪下更巩固了民主政体而后还政于民。这证明了凯末尔主义是立国的根基也是不可动摇的,包括军人也得服膺。即使80年代之后,宗教狂热份子蠢蠢欲动,不间断地企图推行政教合一政体也不能得逞,因为土耳其的宪法是不可被挑战的。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土耳其一向以来坚持它是欧洲的国家,不是亚洲的国家,更不是以宗教立国,也不容专制政体或军人政府长期把政,否则无法与西方政体接轨。其实,早在1963年它就与当时只有6个成员国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签署联系国协定,且被答应它能在1986年加入成为会员。不过土耳其这个愿望还不能实现,因为欧盟视它为亚洲的国家,且是回教国家,在经济发展上远不及欧盟的最低要求。

例如1989年,欧盟决定无限期地拒绝考虑土耳其要求成为欧盟的正式会员。到了1997年,欧盟吸收前东欧国家加入,也不愿接受土耳其,马上激怒土耳其把欧盟形容为“基督徒的俱乐部”。虽然如此,土耳其还是不放弃它的争取目标,因为土耳其有50%以上的外贸是同欧盟进行的;而60%以上的外资是由欧盟国家提供的,使它不敢冒然与欧盟翻脸。

直到1999年,在美国的支持和影响下,欧盟才勉强接受土耳其申请加入欧盟的候选资格。换句话说,是准会员,非正式会员。

在这种情形下,不论谁当总理,都不能抽身离开欧盟,也判定埃尔多安上台后只有向欧洲靠拢而没有回头路。他的这一政策是符合土耳其的利益。虽然他知道离开成为欧盟正式会员的阻力多多,道路还很远,但土耳其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容易通向中东国家也是它具备的优越条件;尤其是随着美国准备与回教国家化解恩怨后,更使到土耳其的身价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一方面,埃尔多安开明的治国方针维护了凯末尔主义,也推动了民主政治,努力向西方移进;在另一方面则与亚洲国家打交道。在左右逢源下,他希望能够改变欧盟对土耳其的偏见态度。由于这样,土耳其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回教国家的参考对象。碰巧安华与埃尔多安也有交情,以致在回教党内有人认为已出现亲安华的“埃尔多安”派,并在本届回教党选中成为热门的课题。

如果说,回教党人有越来越多的埃尔多安派,亦不失为一开明与进步的象征。

刊于2009年6月16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