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2.8.09

英化数理终止也有争议 (天下纵横)

2003年,马哈迪在下台前夕对教育政策动了大手术,那就是被认为“仓促”推行英化数理科的决定。马哈迪所持的理由是:必须从小灌输孩子认识数理科中英语的词彙,因为只有掌握好英语,我们的数理教育才能与时并进。

他认为语文是一种应用的工具,而将英语用在数理科上是最没有争议的,也会被广泛地接受。就这样,政府大张旗鼓地在全国各语文学校推行英化数理科的教育。

当然政府不是弃原来的语文不用,而是要加入英语教学,让学生使用两种语文走进科学的世界。就华校生来说,则是华语和英语并用;对淡小也是如此类推;而对国小也是使用国语和英语双语来教学。于是问题来了,因为政府不足够双语的师资,一下子使到许多学校不能适应,华社的反弹主要在董教总及华团,它们主要从母语教育的完整性(至少小学应是如此)来批判马哈迪的英化数理科是企图颠覆了华校的传统教育,在潜移默化下,将使华校变质而成了“英小”。

于是在一片反对声中,民间有反对的压力,政府则坚持既定的政策,而夹在之中的马华和民政党也试图灭火,但总无法釜底抽薪,就这样在问题悬而未解的争议中继续推行英化政策。

不但是华校,后来连国小也发现严重问题了,那就是学生赶不上这样的转变,造成成绩一落千丈;尤其是乡区的孩子,更加不能适应双语政策。于是国语的卫道士及团体和马来人为主的反对党,也加入反对行列,要政府放弃英化数理措施。

也许是情势所逼,终于在今年较早时有一个大示威游行,迫使政府改弦易辙。这样一来,连马来社会也加入反对行列时,政府已不能坐视不理,因此纳吉在上台后就顺应献上“政治礼物”,终止马哈迪的政策,让它回到从前。

本来这样的“顺民意”是皆大欢喜,但问题又来了。又有人批评政府“矫枉过正”,他们只要求小学恢复原状,并没有要求中学也走回头路。言下之意似乎是小学回到从前,中学就继续双语教学也无妨。但政府不能小学改回原状,中学仍继续改革,因此也宣布中学的数理科将回到国语教学的政策。不过由于牵涉面太广,政府又留有余地的宣布在2012年才跑回旧路,一方面是出于对现实的考量;另一方面是安抚压力集团,政府要恢复原来的制度。

其实,我们也猜想政府以三年时间的调整期是要让学生及家长进一步考虑马哈迪的政策是否可行?果然有家教协会发出声音了。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发出要保留现状的声音,就是希望继续使用双语政策。

教育部长慕尤丁也说了,他欢迎家教协会或个人给他提呈备忘录。我们相信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团体又加入声援家协,力促政府在中学采用英语教数理的政策。正因为政府留有调整的空间,也就使到数理科英化的政策有机会不致一笔被勾销。在这方面,我们又注意到马哈迪的部落格进行的民调是值得关注的,几乎有80%的投票者支持马哈迪的政策,使到马哈迪振振有词地捍卫他的政策具有正当性和普及性,不是如同一些团体抨击他不顾及学生利益或甚至牺牲学生的利益来遂个人的喜好。

当然马哈迪的用意也不是一无可取,记得他当时曾认为宗教学校偏向宗教,而政府源流的中小学毕业生,一旦进入大学,英语水平又跟不上;尤其是数理科无法与国际接轨,也就使他萌起必须要在中小学教育措施上大胆改变。

他的这一改变刚好冲撞华小的媒介语的完整性,以致有人解读是政府意图“消灭”或英化华小的第一个步骤。现在看来,也许不是马哈迪的原意,只是在处理的过程太过情绪化和偏激化,才种下今日的“祸根”。

不过,在最近时日,我们又看到马哈迪有其支持力量,这又说明英化数理科不是人人都反对的,包括家协的家长和老师,在校的学生也希望保持双语政策,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希望走回头路。
究竟将来怎么样改很难说,因为政府棋高一着给自己三年的时间来收集回馈和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比马哈迪的不假思索的强行改变高明许多了,至少让家长和学生再想想怎样的改变才是符合全民的愿望,以后就不能再一口否定英化数理是不对的。在变与不变之中,原来也是出于政治的考量。

刊登于2009年8月24日 《号外周报》 第442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