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2.9.09

马华半壁江山 谁主浮沉? (现代春秋)

马华公会突然间陷入政治漩涡,而且深不可测,没有人知道结局如何?即便有了结局,也不知道怎样收拾烂摊子?正是这“半壁江山”,谁主浮沉? 说马华公会只剩下“半壁江山”,是308政治海啸的写照,情况比“513”事件后要好些或是坏些呢?虽然这样子的对比分析并不多,但也不是不能对比的。 我尝试将“513”事件后的马华及“308”政治海啸后的马华在政治方面进行评比,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马华的脉搏来探讨马华的未来。 1969年大选的结果是马华成立以来的最大失败,参选33个国席只剩13个国席,连槟州首席部长宝座也拱手让给民政党。这使到马华总会长陈修信颜面尽失,一度宣称退出内阁。马华这“一出一进”的攻心战略却也一度掳住华人的心。当时的华人只想教训马华,没有想到要“干掉马华”。 正因为这样,陈修信在一批华团领袖的拥护下,大搞华人大团结运动(1971年),一时风起云涌,波浪滔滔,似乎华社又回到马华这一边。可是因为理念上的矛盾,华团又与马华分道扬镳(合作只维持不到半年,从2月到6月),前者要求自成一格,注册成独立团体,不受马华控制;后者从一开始就把华人大团结运动归附于马华的领导,即使有华团领袖参与,也还是马华的臂膀,不能自我膨胀,威胁马华的代表性和其政治上的地位。 由于马华不能容许一些华团领导人蚕食马华的政治权威,也就在后来形成双方若即若离的即合作又斗争的微妙局面。这就是说,华团对马华虽有斗争,也不希望它因此倒下去。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马华在华人的心目中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其代表性也就不容被抹杀。这是“513”事件后华社对马华既恨又爱的矛盾心态,但总的来说,还是希望马华有所长进,真正告别陈修信的“铁树开花”的年代。陈修信也成了“513”后的“政治殉道者”,而不是政治的胜利者。 讵料在40年后的2008年,马华又再面临一场“浩劫”。这一遭遇比起“513”后跌得更惨。表面上看来马华仍然“风光无两”,虽只有15名国会议员(参选40个国席),却拥有4名部长和7名副部长。实则经此大洗礼后,马华不再“享受”40年前在华社中的前拥后护的场景。如果说那个时代华人社会心理仍存有“马华不在,华人有难”的想法;那么今时今日的投票结果则反映出马华在“513”以来的表现备受争议,因而通过票箱来批判马华和抵制马华,不再认为它是华社的“唯一救星”。恰恰相反,它们之中有人认为马华已经不再高唱“民族之歌”,缺乏一股凝聚力量据理力争,反而有节节败退之嫌。与其继续“忍辱屈就”,不如一次过用选票向马华说拜拜。就这样,马华在一夜之间虽未被夷为平地,但也是够受的了。 如果在这个时候,马华有人力倡脱离国阵,不再参加联合政府,相信它将不会如同40年前被华社强力挽留;相反的,也许华社也认为马华是应该洗心革面了,不能老是在一个大家庭内无所突破又无所作为。 当然马华也看透华社的心思,这一次不敢再造次的恫言退出国阵,因为如果这一喊,说不定会“万山响应”。此一时与彼一时的政治环境,也充分地表达出两个时代的两代不同的思潮。 既然马华上层普通上不主张退出国阵,但又喜欢拿国阵的一党独大来做文章,也就出现一个既爱国阵又骂国阵的怪现象,不过到头来,还是爱多于恨。因为留在国阵内得以继续享有权力的分配(大小不重要),而退出国阵又将一无所有。 结果不论是黄家定或翁诗杰或蔡细历,他们都选择留在国阵,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既得的权力和政治地位,但马华党内在黄家定走后留下的新排阵的问题,已不是各司其位的排排坐,而是牵涉到人事的纷争与个人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的斗争。当翁诗杰向蔡细历开刀时,马华顿然一分为二。这两股势力到底在斗什么和争什么也有人质疑他们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因为这不涉及马华应不应留在国阵的原则问题,而是权力的架构问题。虽然如此,翁派这边打出的是“道德牌”,也让蔡细历难以招架,因此他唯有借召开特大,以图起死回生。这一下子,斗争的焦点又被模糊起来。 这一模糊,包括代表们的讨价还价和利益的冲突乃至支持的条件等,从而使到马华党争失去方向,到底它们要带领华社走向哪里?也没说清楚。还有到底它们还要不要“半壁江山”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此不论谁胜谁负,也不论谁人主导,马华这半壁江山也只能苟延残喘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