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准备在官方表格上删除种族一栏,基本上受到欢迎,前首相马哈迪则补上一句:最好连宗教栏也删除。
从进步的意义上,我们希望这是政府的开明措施,以逐渐消除或冲淡种族和宗教间的矛盾和失调,进而使到种族政治受到克制而导入正确的方向。
从历史上分析,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不是新的产物,而是由来已久,有时是不显现的;有时则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分成四个阶段来演绎种族政治的走向:
(一) 第一阶段:战前和战后民族主义抬头
马来西亚在战前已隐约出现种族归类的政党。如马来人组成的马来青年同盟(KMM),华人组成的马共,但他们都不诉诸种族主义,而是为反殖民主义而斗争。在战后(1945年)出现的政党更有明显的种族归纳,如1945年成立的马来国民党(民族党),1946年成立的巫统;1945年成立的马来亚民主同盟,1946年成立的印度国大党及1949年成立的马华公会虽然都无法摆脱种族的标签,但它们尽量不鼓吹种族主义,而是鼓吹民族主义,乃至各民族可以合作和团结向殖民主义者抗争以争取独立。因此这个阶段,民族主义压倒了种族主义。
(二) 第二阶段:非种族主义政党的种族取向
无可否认的,在50年代有一股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促使非种族性的政党抬头,如1951年先后成立的急进党(林苍祐的党)、劳工党和回教党:1951年拿督翁成立的马来亚独立党(1954年易名为国家党)及1953年成立的人民进步党和1955年成立的人民党等并不强调种族政治,不过它们都不得不承认在党内有种族性的结构。例如劳工党以华人居多,人民党以马来人居多,以此类推,很容易在这些政党中找到它们的立足点也偏离不了种族倾向,虽非它们所愿,但在现实中如果一个政党抓不到重心的话,它将无法生存而最终将自我沉沦。由此可见,那些不标榜种族主义的政党,到头来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归属为某个民族的组合。比如民政党从不正面承认它是一个华基政党,而是一个多元性的政党,但在巫统的眼中,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华基政党。
(三) 第三阶段:种族政治的合理化
可以这么说,在1969年的“513”事件后,不但政党的种族代表性被确定下来,而且政治秩序也已被定性下来:国阵是永远的执政党,巫统是固若金汤的老大,大权在握。谁想分享权力或要拥有权力,除了加盟国阵外;另一个途径就是加入执政党,前有人联党及民政为例;后有安华为例(1981年加入巫统)。因此当安华在1998年被革职后,市面普遍的看法是除非安华重入巫统,不然将无法东山再起;另一种说法是,除非民主行动党加入国阵,否则它永远与执政权擦肩而过。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沙巴的团结党在1990年脱离国阵,但在1994年就告倒台,直到2001年才又再申请加入国阵分享政权,惟权力结构已今非昔比。这种约定俗成的定律至少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中生存了40年而没有人相信它是会被改变的。
(四) 第四阶段:非种族路线下的种族政治
然而在2008年的308政治海啸中,却奇迹般地出现公正党、回教党及行动党组成的民联阵线,几乎与国阵分享政治版图,也打破了所谓不变的定律。
虽然新崛起的民联标榜不打种族牌,但曾几何时,种族课题又再被炒热,不但国阵是如此,民联本身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在目前看来马来西亚人民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确实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或多或少活在种族主义的阴影中,无时无刻地面对政治课题变成种族的斗争与打压和歧视,更将宗教问题拉进来渲染,意图颠覆纳吉的“一个马来西亚”的概念。就此而言,我们应该力使政党斗争(不论是执政党或是反对党)以民为本,制止任何种族主义者借政治平台煽风点火。也只有这样,一个马来西亚理念才能被凸显出来。
刊登于2009年9月14日 《号外周报》 第44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