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在12月13日出版的那一期,用封面突显了1949年改变马来半岛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华人命运的主题。
为什么是1949年而不是1948年?原来作者之一的林友顺提出一个议题,马来西亚什么时候有一部“马来半岛的1949”?正如龙应台书写了《一九四九大江大海》那样。我没有读过龙应台这本著作,因此不便置评。但针对《亚洲周刊》的4篇相关报导,我认为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的启发。正如其总编辑邱立本在《封面笔记》中所说:“1949年中国政权易帜,竟是意外地改变了这半岛的命运轨迹。这使几百万的华人,立刻面对了身份的认同的改变”。一方面是当权者的“去中国化”;另一方面是华社撑起华文教育一片天。经过60年的煎熬和考验,马新华人又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用另一种形式与新的身份相互拥抱再续前缘。
其实在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时,马中已开始政经往来,也有少数华人在马来半岛落脚,写下华人南来的第一章。但如果将后来的历史的轨迹连串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华人大规模南来始于英殖民时代,它处心积虑操控华人的命运长达200年之久,既要华工开发处女地,又担心华人亲华而反殖。这一段的历史十分重要,也只有厘清这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为什么我们在今天是这样的生活着?而我们的先贤又是经过了多少苦难和艰辛的奋斗才走到今天?
(一) 从1405年起到1433年止,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历时28年。而马六甲王朝兴起于1402年,消失于1511年。它被认为是马来亚历史的开端,且对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念念不忘。
(二) 1511年葡萄牙攻下马六甲王国,成为第一个西方侵略者。1641年荷兰攻下马六甲,是为第二个西方侵略者。尽管这两个西方列强不是占据整个马来半岛,但它们在马六甲留下的葡萄牙村及荷兰建筑物也点缀了这片古老的土地(马六甲也因而在200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区之一)
(三) 1786年英国占有槟榔屿,是为第三个殖民者,华人乃大举南迁。1819年英国又拿下新加坡。1824年英国用明古连港(在苏岛)与荷兰交换马六甲。1826年英国将新加坡、马六甲及槟城并成“海峡殖民地”,整个马六甲海峡成了英国舰队的天下。它在1840年掀起鸦片战争,并在1842年强制清廷割让香港予英国。从此槟榔屿、新加坡(当然也包括马六甲)与香港连成一条线,成为英国打开亚洲门户的驿站。
紧接着1874年英国通过邦咯条约的签署,将权力伸入马来半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终于掌控整个马来半岛和新加坡,两者合称马来亚。
(四) 1941年杪,日军开进马来半岛,拿下槟城,继之在1942年全面占有马新两地,是为第四个侵略者。日军犯下罪行罄竹难书,华人也因被指为亲中抗日而大遭殃。加之英军的弃械而降,导致马来亚人民,主要是华人参加马共领导的抗日军,形成一股抗衡的军事力量,更在1943 年与英军密谋合作抗日。而在这之前,英殖民政府对马共和亲共份子是采取驱逐和监禁手法,彼此之间势不两立。未想竟能合作抗日,简直不可思议。
(五) 1945年日本投降,马共成为主力走出森林,英军急切重临,用军事力量钳制马共活动;也密切关注国共内战。在审时度势后,英国意识到中国即将变成红色,若不及时出手,恐怕骨牌效应即将发生。于是有了1948年的紧急法令的实施,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与此同时,将华人驱赶入集中营(后来的新村),以切断对马共的援助。虽然马华公会适时在1949年成立,打出照顾新村华人的名堂,但也是英政府用右派与国民党的华人对付亲共的政团和华人的政治筹码。
就这样,当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那一刻,马来半岛包括新加坡的华人都在紧急法令下或政治压力下备受折磨和欺压。究其因乃是西方国家对共产开展政治、军事与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冷战的世界也因此在战后建立起来。马来半岛的华人在战战兢兢中,也有一股力量加入民族解放运动,终于在1957年迎来了马来亚的独立。这一段的历史印证了海外华人怎样从一个政治孤儿争取到成为政治主人的不平坦和不简单的历程。
因此1949年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马新政局,但一甲子后还是血浓于水,海外华人通过民族纽带与文化传承在神州大地擦出新的火花。
刊登于2009年12月21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