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9.1.10

政治九命猫的加沙里——两度与副首相职位擦肩而过

争议性的政坛元老加沙里沙菲依(Tun Ghazali Shafie)(1922—2010)不幸于廿四日逝世,享年88岁。

为什么说他是争议性的人物?原来他在政海浮沉有一段古,而在从政之前他是一位特出的外交专才,在东姑时代已被倚重成为外交部常任秘书长。

1970年9月22日敦拉萨接东姑之位成为我国第二任首相后,他的内阁有两张新脸孔,一个是后来成为第三任首相胡申翁,他被委为教育部长。胡申翁是巫统创办人拿督翁的长公子,他和敦拉萨是襟兄弟关系(他们的夫人是姐妹)。另一个是涉足政坛的加沙里沙菲依,虽然他在1958年已加入巫统,但直到70年代初才被委为上议员,并直接成为新闻部长兼特别任务部长,可见敦拉萨在“513”悲剧后,很需要一位内外才兼备的有头脑的人为他出谋策划。

在那个时候,除了急切推出新经济政策外,敦拉萨也假手加沙里沙菲依草拟国家原则和协助制定新政策。所谓的国家原则就是我们熟悉的五大信条:信奉上苍、忠于君国、维护宪法、尊崇法治及培养德行。它有一个长时期成为青少年,尤其是学生必念的“功课”之一,但是否成功灌输入国民脑中,也是有争议性的。因为在过去一年他又被指为流于形式和概念,不再受学校的重视了,因此不得不重新刷新信条,要学生牢记心中。这是加沙里留给国家的一个经典文献。不论我们如何看待,它是“513”后的两大产物之一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是新经济政策。

当然敦拉萨不仅仅是要利用加沙里的敏捷思路,也是要培养他在政治上成为其中一名接班人。

就在1972年的巫统党选,敦拉萨与伊斯迈分别自功当选主席和署理主席外,剩下的三位票选副主席却有六人竞逐。他们是萨顿(在巫统内是保守派,极力反对拿督翁开放门户,后担任部长,最后官职是成为槟州元首)、嘉化峇峇(从马六甲首席部长晋身成为内阁部长。80年代中期被马哈迪委为副首相,成功地当选巫统署理主席)、马哈迪(他在1971年被敦拉萨迎回巫统,而在1972年角逐此高职不果,旨在试探他的支持程度)、赛纳雪、胡申翁(他在党内的地位从这一年起扶摇直上)及加沙里沙菲依。

在6位人选中,敦拉萨极希望加沙里沙菲依能当选三位副主席之一,以便将来能有更大的表现。不过加沙里却遇到巫青团长哈仑(时任雪州务大臣)的拦路,他不希望加沙里胜出,因为他若胜出,很可能在将来是首相接班人,而哈仑已瞄准他要成为未来的国家接班人。正因为加沙里在巫统党内缺乏基层基础,他结果选不上副主席,第一次与副首相职擦肩而过。那一年当选的三位副主席是:嘉化峇峇、胡申翁及萨顿。

由于加沙里的失败是哈仑导致,敦拉萨开始对哈仑提高戒心,这是1974年大选后的事,加沙里介入其中。

在敦拉萨掌权时代,一方面招贤纳士,将政策转为中间偏左,因而有联合政府之设,更有反对党被收编而纳入执政党中,遂有联盟于1974年扩大成国阵事。在同一年,敦拉萨大胆地与中国建交,取得华人空前支持,因而在1974年的大选辉煌胜出,当选国会议员者包括加沙里沙菲依。毋庸置疑的,加沙里是协助推动国阵成立的主要人物之一,但也同时扮演钳制哈仑的角色。1975年的巫统党选,就出现党内的微妙斗争,也有一股势力要扳倒野心勃勃的哈仑。

共有8人角逐党副主席(此时胡申翁已于1973年因伊斯迈的病逝,成为国家副首相兼巫统署理主席,副主席一职由东姑拉沙里顶上。因此1975年党选,他与敦拉萨双双蝉联原职),他们是原任副主席的嘉化峇峇及东姑拉沙里。但由于这两人胜利在望,因此只剩下一名副主席位却有六人争夺,最后是马哈迪意外胜出,击败强手哈仑。哈仑的失败意味着等在他的前头是官司和失掉官职。因为敦拉萨已不能再容忍哈仑“枉顾王法”。

在这方面,加沙里虽然再选不上副主席,却也败有所值,因为已把强人哈仑拉下马;而他却官运亨通,被敦拉萨委以重任,调升为内政部长。

1976年正月14日,敦拉萨不幸病逝,胡申翁顺势出任国家首相和巫统主席。原先他与敦拉萨一样,要选加沙里出任副揆,以打破惯例(副揆只能从三位副主席中选出)。但消息外泄后,三位票选副主席马上与胡申翁“摊牌”,强烈反对不按传统打牌,如果首相执意破格,他们三人将辞职而去。这一道难题使到胡申翁必须放弃提拔加沙里的念头,转而“心血来潮”选了马哈迪成为副首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加沙里第二次与副揆职擦肩而过。

这样一来,胡申翁的压力解除了,但加沙里依然大权在握。他以内长身份在1976年逮捕敦拉萨时代的智囊团和亲信,他们是沙末依斯迈(老报人,被视为左翼先驱之一)、阿都拉阿末(敦拉萨政治秘书)及阿都马日(敦拉萨新闻秘书),后两人在胡申翁时代已晋身为副部长。消息传开,震动政坛。亲哈仑的势力就指责就是这些亲共份子在进行倒哈仑行动。

加沙里所掀起的“红色疑云”不仅在巫统党内出现争议,也引发马哈迪发出怨言(他的升为副首相自然在党内也面对阻力,加沙里若在逮捕行动上有所影射也不足为奇。因为在政治上,加沙里与马哈迪一向以来是处在对手的地位)。

马哈迪针对逮捕事件这样说:马来人的历史从未出现这么多的质疑,指控和匿名信满天飞,以致似乎变得马来领袖不可被信任。如此放任下去,便会使到人民对领袖有所怀疑。

马哈迪似乎是对内长的行动有所不满,指他制造“红色疑团”。

1981年,胡申翁退休,马哈迪接位。加沙里转任外交部长,不再掌国家实权。1982年他在一次飞机堕毁在甘榜仁达拜(彭亨州)的事件中意外生还,被形容为九命猫,因为司机与保镖皆遇难,唯独他活下来,令人啧啧称奇。但命中也注定他成不了国家领袖。

当马哈迪时代在80年代开始后,加沙里的外交时代(在外交世界一度领尽风骚)也在1984年宣告结束。从兹退隐政坛,颐享天年。他被人称道的是外交才华而不是内政的独断。
这就是加沙里留下争议性的政治遗产。

刊登于2010年1月26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