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8.1.10

两线制VS第三势力 (直挂云帆)

马来西亚的政局在2009年出现一个微妙的论调,那就是有人鼓吹第三势力插足其中。例如新成立的爱国党;政纲有别于国阵和民联的已存在的社会主义党;近日又有知名学者柯嘉逊在一篇题为《马来西亚政治需要第三势力》的文章中提出第三势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见《太阳报》,29-12-09),因为他认为不论是“国阵可乐”或“民联可乐”都是政治马戏的轮转,只有第三势力能实现民愿,促成经济与社会政策为民所设。他也为第三势力的任务作了扼要的阐述,包括维护公共领域,国有化重要企业和扩大民主乃至抗拒新自由主义等。在他看来,惟其如此,第三势力才显得超群出众。

虽然柯嘉逊没有说明所谓的第三势力是否是一群非政府组织,新的政党或存在于既有的政党之中,但从他的立论来看,他似乎对国阵和民联的组合与施政皆有异议,而其思想偏向于社会主义党的政纲。如果说他所谓的第三势力是一个政治组合的话,那么我们无妨探讨在现阶段,在这个历史性的交接与斗争时期是否是必要的,是否是正确的?

首先自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立国以来,国家的政治从未为两线制提供生存的空间和条件,即使在1957年独立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劳工党和人民党组成社阵,有意形成两线制与执政的联盟抗争,且在某种形式上与回教党有默契,共同在1959年的大选与联盟争长短,但结果是联盟大胜;回教党与社阵合起来也不足以形成两线制,充其量是“小巫见大巫”的极不平衡的两股势力的斗争。

下来的1969年大选,反对党虽有口头默契,在重要的选区单挑联盟候选人,但它们并没有组成联合阵线;反对党的之所以胜利乃因民心思变所致。不过在“513”悲剧后,联盟轻易的向一盘散沙的反对党下手,终于逐一收编了回教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乃至砂人联党。当1974年联盟正式扩大成国阵时,反对党也缩小至只剩民主行动党在上空呐喊,哪有什么两线制可言?

在没有两线制的选举下,选民只能够稍为壮大反对党声音(主要是在城市地区),完全不能动摇铜墙铁壁的国阵堡垒。直到1990年突又出现“两线制”的倡议。这一回高唱这口号的人是董总的林晃升,他是鉴于行动党与46精神党的合作及后者又与回教党的合作而希望为马来西亚的政治制造一个新的格局。也是在这一年,柯嘉逊响应了“两线制”,加入行动党成为候选人并一炮而红。遗憾的是,所谓的“两线制”功败垂成,46精神党未能竟大业,只能给巫统不痛不痒的骚扰。

不论在那个时候两线制只是一个梦想,但它相信是柯嘉逊追求的一个不能放弃的理念。未想在1995年大选时,柯嘉逊提名表格失误,丧失竞选资格,从此他与行动党也就分道扬镳。

在离开行动党之后的柯嘉逊投身于人权、教育与环保的工作,也从未忘记他身上流着政治血液。因此常有政论文章及专著出版,对历史和施政大加鞭伐和揭露,俨然已成一方学者之言。

当然,正像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他也未想到在2008年会有一场政治海啸改变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按照柯嘉逊的政治思想来演绎,他应是对308大选给予肯定而希望政局为之一新,毕竟他梦寐以求的“两线制”即使备受挑战,也首次立足在大马政治舞台。这种破天荒朝野力量势均力敌的对比,也给许多从政者、学者和时评人一个新的视野进行评价和分析乃至乐见其成。

不过柯嘉逊不作此想,他另有见地的对国阵和民联左右开弓,他质问什么是KPI部长,在全世界的内阁中找得到吗?他当然也质问民联议员为何不筹足人数在国会对预算案投否决票?个中因由,媒体也有报导,不再赘述了。

除了鞭策民联执政的州草率承诺却不能做到还人民第三张票及推动资讯自由法令外,他也揶揄要争取30%妇女参政权的民联为何让旺阿兹莎辞国席而由安华顶上?为何拥有双重身份的州务大臣或首席部长不能辞职给安华参加补选?

柯嘉逊的言辞中显然有挖苦和讽刺之意,但他所说的理由也比较牵强。其一峇东埔国席本来就是安华的,旺阿兹莎不过是代夫出征,时机成熟交还安华显得心安理得和理直气壮,与30%妇女参政权扯不上关系。再说夫妻同在国会也不值得鼓励。

其二安华来自公正党,自然由公正党带头改变(是牺牲也好,都得身先士卒)。正由于安华师出有名,才以巨大多数票胜出。

虽然民联对第三张票的处理方式应受批评,但纵观一年有余政局改观后,基本上马来西亚已朝向两线制的方向发展。这种备受挑战和考验的两线制随时都有被打破的可能而又再回到国阵独大的局面,只要民联之中有一个掉队就会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形下,也就是说当两线制还不能稳定发展的时刻,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让两大阵营在斗争中展现出以民为本的精神?因此无妨给它们最少3至5年的时间作出表现,不要一下子因为甲不好或乙也不见得好就跳出一个丙来,这不仅是对两线制的干扰,而所谓的第三势力也成了两线制的“拦路人”。

即便 两线制的两大阵营都有优缺点,但若能让这两股势力相互牵制和相互较量,对老百姓是利多于弊的。再怎么说,我们应该给两线制一个机会来改变马来西亚的政治气候,而不要一味对两者的否定。说实在的,直到今天为止,即使新成立的爱国党,也暗示它是亲国阵的;而社会主义党也表明它是与民联在一起的,那么柯嘉逊所说的第三势力在此时此刻是否是必要和正确的呢?值得深思与探讨。

刊登于2010年1月7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