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4.10

评狄娜的“左右逢源” (跃马扬鞭)

被形容为奇女子的狄娜(梁帼馨)于3月31日在香港逝世,终年65岁。她的成名是因为在六七十年代拍摄香艳影片而被人津津乐道,艳星之名也随着《大军阀》一片(因内中有裸露镜头)成为她的标记。

本来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她的年代也有其他艳星或性感女性出现,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她在后来竟被标签为“左翼份子”,更有人写文章称她是《一个左派女子》,作者阎丘露薇还作了这么一个牵强的注脚:“狄娜之所以背负艳星的称号,和她被认为一向左倾的思想有关。因为那时欧美流行的左翼思潮带着女权主义,使她成为香港电影界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除此之外,丘露薇更拉出一段莫名其妙的话:“或许是因为中国社会,大家对演员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的观念,没有看到电影行业一向是左翼思想聚集的地方,才会觉得她的人生是如此的充满了传奇”。

丘女士对狄娜的评价出现两个盲点:(一)因为左倾,所以叛逆和走极端乃至早年走上艳星这条路与其思想是“符合”的;(二)电影行业一向是左翼思想的“温床”,狄娜的出现是合理的,以后的转变也在情理之中。

就香港和亚洲的社会来说,左翼和左倾是一种政治运动,包括统战在内,而且以中共的指导思想为圭臬。虽然60年代也流行欧美的反现政体的运动,包括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但亚洲的左倾运动基本上与西方有所不同。它可以作如下的区分:
(一)50年由于中共的崛起,毛泽东领导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从此在亚洲的土地上出现两大共产巨人:一个是苏联,另一个是中国。东南亚国家也成为被左倾运动冲击的地区,因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介入了亚洲的反共运动,喊出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用军力阻止东南亚被共产化和社会主义化。右翼思想主导了非共社会。

(二)六十年代,中国从大跃进走向“文化大革命”,从左倾到极左,因而出现“社会主义是栋梁,共产主义是天堂”的口号。当“文革”在1966年正式成为中国一发不可收拾的政治运动时,它就简单地区分人的立场,不是左派就是右派。像狄娜这样的言行被打成右派是预料中事,她怎么可能在那个年代用左的思想武装自己成“叛逆的卫道者”?因此狄娜当时的“艳和脱”,在文革者的眼中是无可妥协的“政治敌人”。

再说,就我所知的六十年代,因为左翼的势力无孔不入,西方及支持资本主义体系的政团都尽其力的维护右翼的立场,反对左的渗透,右派也就大行其道了。例如当年的邵氏影业及国泰影业(电懋)都是打着台湾的“中华民国”旗号,以“自由世界”为理念,而推出一套又一套伦理片乃至香艳刺激的影片,带有反共意味或避开政治课题。也只有香港的长城及中联影业推出中下层的走工农路线的电影,与所谓狄娜的角色是澈底划分界线的。但左的市场小,右的市场大,林黛成为亚洲四届影后就是右翼影界捧出来的。狄娜同样是那个年代被右翼影业推出来的香艳奇女子。这也说明电影界不是左的温床,至少香港和台湾不是这样的,而且右得毫无掩饰。

(三)但转入七十年代,狄娜人生的大转变是不可思议的存有疑点,她在《大军阀》(1972年)演出后,与香港新华社有来往,更在1973年申请破产,表示与“资产阶级”决裂,要当无产阶级战士。这是十分好笑的举动,如果不是负债还不了,申请破产做什么?

她公开宣布支持中国共产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要在中国发展,没有表明立场,在文革时期是拿不到一张“长期饭票”的。但我们不知道在文革时她有什么角色可以扮演?当许多人的海外关系被描绘成“通敌”罪名时,我们无法想象狄娜如何有“三头六臂”成为“文革”的“宠儿”?不过,她后来自揭在香港拍电影时,已为中共收集情报,并承认是扮演“间谍”的角色(也许自我抬高身价,可能只是其中一个耳目)。

大概凭着这一关系,她在70年代打通中国政界走进中南海,因而使得她能在机场建立导航系统上有份参与投资和发展,终于为她转运。但这应是中国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才为她带来巨大的商机。这就是说,她是在中国褪下左的色彩后才发迹起来的。

如果没有错误的话,60年代文革时被誉为“红色明星”的传奇石慧夫妇在息影后也在中国的机场免税商场打出一片天。这也多少可以说明“左的明星”是比较占优势的。所以狄娜向左转也是因势利导,不然她如何立足?

尽管她的智识浅薄,也曾闹出历史笑话,但狄娜确实很会利用中共来包装自己,而她留给我们的是“乱七八糟”的形左实右的21世纪既负面又模糊的形象,难怪中共新华社在她逝世后,也只承认她帮助在机场建导航系统,其他一概只字不提。

我们只能这样说,狄娜是自我标榜的左派,其实她的生活和思想也是右得可以,她怎么可能是《一个左派女子》呢?

刊登于2010年4月12日及13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