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12.10

陈祯禄与林苍祐纪念馆 (直挂云帆)

举凡名人逝世之后都会出现一个难有定论的争议:到底要怎样纪念一代伟人才是恰当与合适的?在马来西亚来说;尤其对华裔而言,是没有一个定论,因为怎样鉴定名人的伟大和怎样鉴定他在世的贡献,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但在华人现代史上,有两位华人是没有太大争议性的,他们就是陈祯禄和林苍祐,因此没有人反对(或鲜有人反对)为他们“竖碑立传”。但要怎样恒久纪念这两位享有国葬的“开国元老”,至今都在斟酌中。

我们先说陈祯禄(1883-1960),他在日本侵略马来亚时(1942-1945),避居印度,战后返马。而他最值得称颂的功绩是在1947年领导成立全马人民联合行动理事会,并与马来人联合阵线合作,号召马新人民总罢市,以抗议英国强行推出“马来亚联合邦协定”,而获致巨大回响。他也同时要求英国接受由这两大组织起草的“马来亚人民宪章”,但不被接受。

虽然功败垂成,陈祯禄则从中崛起成为殖民者与华社所接受的政治人物。因此在两年后陈祯禄又立下另一个“创举”,那就是成立马华公会,以解救50万的华人被英殖民政府驱赶入“新村”而处于水深火热中。在当时(1948年)华人被怀疑资助马共,因而被惩罚强迫住进用铁刺网围住并有军警守卫的所谓新村。

陈祯禄也在马华公会成立后,号召华人成为公民,以通过投票选出政府。不过在后期陈祯禄可能因年长关系,已被马华党员视为保守及未求思变的领袖,也就在1958年的党选中被少壮派的林苍祐取而代之了。

一年之后(1959年),陈祯禄反过来挺其儿子陈修信与林苍祐公开决裂。不幸又一年之后(1960年),他与世长辞了,也留下了一些的争议。但归根究底,忝为马华第一代的掌门人,陈祯禄在党内享有的政治地位是凌驾其他人之上的。

遗憾的是,陈祯禄在逝世后的47年,才首次被官方确认其“政治功绩”。2007年,身为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副部长的黄锦鸿首次披露政府已同意建陈祯禄纪念馆。2008年时,时任马华署理总会长的陈广才说,政府在2007年7月18日的内阁会议上批准成立一个恒久性的陈祯禄纪念馆。当时新闻这样报导:这座被圈定位于前联邦立法院建筑物内的纪念馆,占地约4000方尺,文物部将动用200人及1200万零吉进行改建工程,预料在一年后开放给公众人士。

可是在今年5月的时候,身为新闻、通讯及文化部副部长的王赛芝则说,有关陈祯禄纪念馆的旁边各有东姑纪念馆及善班丹纪念馆,政府已将之列为第10大马计划中,预料耗资一千万零吉的工程将在今年动工。

这就是说,从2007年敲定的工程,已经拉了3年,还不知道是否按时完工?由此可见,设立名人纪念馆也是“好事多磨”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察觉陈祯禄的女儿陈金瑞捐赠在马六甲荷兰街的老屋两间予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设立“陈祯禄中心”。这意味着,由大学机构负责保管乃至发扬“陈祯禄中心”,他的家人不必担心无人照顾而被逼关闭。

在这方面,陈祯禄的孙女陈淑珠(也是陈修信的女儿)这样说:马新应加强历史的联系,而非聚焦于使双方分裂的差异上。她甚至认为这符合她祖父的意愿。

这使人想起在去年李孝式(1901-1988)的后人将其生前储存的所有文件移交新加坡东亚研究所而引发争议。当时有本地团体和学人感到惋惜将国人的史料移送外国。但这么多年了,有哪个机构愿意承担起资料的保存和采用?正因为李孝式(前财长)的家族感叹无人重视,而他们又非历史工作者,最好的方法是送给需要研究的单位。

正如林苍祐在生前,我国有哪个单位或哪批学人愿意为他保留历史?也只有新加坡的“口述历史中心”有保留林苍祐的两套口述历史。我们又怎能说林苍祐“不爱国”,把原始资料都给了别国的学者?

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华人社会尚未意识到名人历史的重要性,那是2007年初的事,已故槟州首席部长王保尼的公子王得评主动地参加槟州客属公会(他是客籍嘉应人)。他告诉我要在峇哇沙路开设“王保尼纪念馆”,而旁边则开设客家餐馆(因他有两间建筑物)。我建议他找单位“领养”,不然以后会很吃力。他当时兴致勃勃地表示要自己来。原本他有两个人要请来主持开幕的,一个是林苍祐,另一个是黄家定(马华总会长)。他当时还希望马华能支持他的计划和工程。可是在2007年8月31日(此日是王保尼的忌日)开幕那天,未见有大人物主持仪式,只有一些亲朋戚友,我也有前往参观。大概他们不知道纪念馆要突出什么,也就显得如同图片展览会,没有看头。

也许它最大的败笔是没有人“领养”,只是靠王保尼的后代在支撑。一旦客家餐馆办不起来,王保尼纪念馆也就消失了。果然不出两年,在2009年,王保尼纪念馆收挡了,不知槟州政府会有所行动吗?也不知马华会重开吗?因为王保尼(1911-2002)是槟州首任首席部长,从1957年到1969年,历时12年对槟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我之所以提出这件事是因为在林苍祐(1911-2010)逝世后,有不少高官显达对他的身后表示兴趣,也成了一个政治的议题。

槟州政府一口气地将日落洞大道易名为林苍祐大道,不但长,而且由光大直透峇央峇鲁,又衔接槟城大桥,正是十分合适。但这样长的大道对市民该如何表达呢?看来只好用上段、中段和下段来表达,不然难以辨认,这也是为什么一条Beach St有六个中文名字。还有槟州政府也宣布将槟州发展机构(PDC)大厦命名为林苍祐大厦,但这个名字会让人记取吗?许多人已叫惯PDC大厦,一下子改称林苍祐大厦,真不知是在哪儿?

这里有一个故事是值得槟州政府深思的:1972年光大开工时,林苍祐宣布将65层高的摩天楼命名为“敦拉萨综合中心”(Kompleks Tun Abdul Rajak)(简称KOMTAR)。于是大家都叫光大而未听闻叫敦拉萨大厦的。

如果你现在说要去敦拉萨大厦,人们会问你在哪里?这就是说,命名要有意义,不然会让人想不起在哪里?

虽然槟州政府尚未宣布要为林苍祐设立纪念馆,但民间已有声音了。有人建议设在思明药房(林苍祐祖业),但由谁管理和照顾?如果交由林氏家族负责,谁敢保证不会沦为王保尼第二?
我们希望会有出现权威组织或州政府或民政党把林苍祐纪念馆设立起来。同时,我们也希望槟州政府可以在林苍祐大道的一个休闲中心为林苍祐建立一座塑像,让这位槟州发展之父及槟州现代化之父“永垂不朽”,让后人景仰。

刊登于2010年12月16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