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苍祐国葬的那一天(11月28日),我在其灵柩右上头看到一幅輓联:
投身中国抗日战争献身大马独立建国事业。
为华人当地化先行为亚洲民主化事业求索。
这是厦门侨务委员会主任黄尤(85岁)所致送。他与林苍祐相交数十年。
我们就从这幅对联来演绎和评述林苍祐这一生走过的道路。
上联所说的“投身抗日战争”是指林苍祐在1944年于英伦完成爱丁堡大学医科学业后,就与另外三位友人(他们是从中国到英国留学的)直奔中国的重庆。据林苍祐的回忆,他当年血气方刚,是应国民政府的教育长官梁宇皋(他是在战后1946年才从中国回到马来亚执业律师,并在1949年参与成立马华公会)的邀请到战乱的中国闯天下。因为这样林苍祐躺在棺木内身上穿的大衣绣有一个徽章。有很多人不明白那是什么?其实那是爱丁堡大学的校徽。
为什么林苍祐要去中国?为什么毕业后不直回马来亚?这倒是一个谜。因为林苍祐没有清楚地交代,鲜有人知道。但从他的口述,知道他想在中国施展才华。辗转之下,他在国民政府内成为陈诚的助手,担任军医和私人秘书(陈诚在战时是军政部长,战后任国防部参谋长。1949年拆迁台湾后,曾出任台湾副总统)。正因为接近高层,林苍祐也被介绍认识蒋介石。至于林苍祐在战时(1944年直45年8月)和战后(1945年8月至1947年)有过什么重大的任务,我们也知之不详,但又从他口中透露,他确实曾代表陈诚签署了重要的文件,包括从日本手中接收台湾。究竟这是怎么一回事?也只有待台湾当局解密才知晓其中的奥妙和真相。
不过林苍祐在中国倒是带回家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在重庆认识的护士吴欣燕。他们的爱情故事我们知之不详。他们是在返马的途中,在香港结了婚而后返抵家门。这是1947年的事。林苍祐的父母自然十分欣喜,因为一个人出门,两个人回来。而后这对“乱世儿女”果然在马来西亚树立了夫妻“鹣鲽情深”的典范。晚年的林苍祐对其夫人的挂念与恩爱的情怀让人为之动容。
如果说林苍祐在中国之行有什么巨大收获的话,那就是一个美好家庭的建立和子孙在马来西亚的开枝散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代表了马来西亚峇峇一族(不谙华语华文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探索一个不可测知的未来。这在尚未开放的东方社会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突破。林苍祐做了常人未能思及的事。
而他正是运用这种胆识和勇气闯进政坛,那是1951年的事。他被英殖民政府委任为槟州立法议员,从此他走上了政治不归路。
因为对政治的执着与热爱,林苍祐组织和参加了几个政党,目的只有一个:追求国家的独立。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林苍祐担任政治局主任并在1958年成功当选马华总会长。这就是说,林苍祐对争取马来亚独立是有其功劳的。他在1956年时鼓吹华人申请公民权,登记成为选民,以便以新国民的身份迎接一个新生马来亚的到来。在华人的热烈响应下,林苍祐成功地改变了华人的思想,向马来亚国家意识靠拢。
例如在1955年独立前的普选,总选民是128万人,马来人占84%,华人只占11.2%,也就在争取议席方面,马华不能有较多的要求。最后巫统分配35席、马华15马华席及国大党2席(总共角逐52席,另46席是委任的)。
为了改变这一偏差,到了1959年时,华人登记成为选民已大大增加,官方公布的数据如下:华人选民超过75万人,占217万选民总数的34%,而在1955年时只不过14万名。这是因为单是在1957年时,就有超过80万华人申请成为公民,也顺便登记成为选民。
由于华裔选民爱国的热情大大提高,因此林苍祐领导的马华公会在1959年大选前要求联盟分配三分之一的席位(也就是104就是席中的35席),但不被东姑所接受,并掀起一场论战。到最后是东姑牺牲林苍祐派,而与陈修信派取得秘密谅解,一场危机虽然消弭,但马华只能分配31席,不是35席。
失败的林苍祐在1959年辞马华总会长职,且在1961年退出马华公会,转而在同年创组民主联合党。两年后马来西亚成立,因而在1965年5月与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及其他反对党共组团总,支持李光耀提出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理念。
这就是说,即使身在反对党,林苍祐还是支持马来西亚的成立(1963年成立),与左翼的社阵反对马来西亚走着不同的道路。当新加坡在1965年较后时(8月9日)退出马来西亚后,整个“团总”也就无疾而终了。
这意味着林苍祐已不能指望新加坡,只得另寻合作伙伴持续斗争。正好在1967年陈志勤有意脱离劳工党另起炉灶,与林苍祐一拍而合的在1968年成立民政党。
这个新党是以“解散民主联合党”作为代价,有幸地在1969年大选一炮而红跃升为槟州执政党。而后在1972年参加联合政府,并于1974年参加国阵,从此成为执政党一员,在建国的大道上上展露民政党的治州本色。这就是林苍祐对独立和建国的贡献!
至于下联也突显了林苍祐在50年代疾呼和不遗余力的推动爱国主义,促使华人申请成为公民,也就有了所谓“为华人当地化的先行者”之称。这句话说开了就是赞颂林苍祐在加入马华公会(1954年)后,就通过种种办法来使“华人本土化”,以马来亚作为国家,以中国作为故乡。这完全符合周恩来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当地华人效忠所在国,归化成为公民的立场。除此之外,林苍祐对民主的推动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在1951年参政后推动成立急进党就是要为马来亚的民主政治奠基。因为这一年英国殖民政府首次在马来亚推动民主政治,把乔治市市议会当成试验品。林苍祐派出9名候选人候选人参选,结果赢了6席。在这之后,全马各地推动地方议会选举。而在1955年时,选举扩展至全国和各州,终于成功地塑造一个通过投票出政权的国家。
当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时,意味着民主已落地生根,林苍祐一生所索求的,也正是一个民主化的国家。
虽然輓联也点出了林苍祐的亮丽所在,但他的最大成就是扭转了槟城人的命运。他让槟城成为东方的矽谷电子城,而成了马来西亚的骄傲却未提及诚为遗憾。
总的来说,他是槟州发展之父,也功在党国。如果輓联能加入这主要的环节,就会更能反映出林苍祐这一生的功绩。
刊登于2010年12月2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