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1.11

巫统与民政的微妙关系 (现代春秋)

国阵的前身是联盟,也就是打从独立以来就是执政党的组合。当1974年敦拉萨将联盟转化成国阵时,它的不变是巫统仍然主导和操控这个执政集团;它的变化是成员党增加了,不再是联盟时代的三党结合。换句话说,国阵当年的成员是9个,不再限于3个。 因为这个变化,国阵成员党的关系也起了微妙的变化,其中最戏剧性的是马华和民政的关系;特别是在槟城州,马华突然间感到它的地位“一落千丈”,需要得到林苍祐的眷顾,才能分得一些席位。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因为1969年的大选,在槟州方面马华全军覆没,民政跃居成为执政党,在总数24席中夺得16席,另4席归巫统,行动党3席及人民党1席。 正由于马华从主导政权变成一无所有,因此当1974年组成国阵时,马华对民政是同床异梦,甚至是“各怀鬼胎”的。 虽然如此,居于主导地位的林苍祐也就按他的方式治理槟州和掌握槟州国阵(他是国阵的当然主席),马华也就只能哀兵上阵,1974年获分配3个州议席,1978年获分配5个州议席,一直比民政矮了一截。于是在1982年大选时,李三春突然一拳出击,取得马华与民政在槟州各分得8个议席的“平等权”。 在当年李三春是以移师芙蓉对垒行动党曾敏兴的冒险策略换取马哈迪同意马华在槟州有平等的权利(以中选议席多寡决定由马华或民政党人出任首席部长)。 可是选举过后,马华的林建寿失利,也就造就林苍祐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因而也种下马华与民政有说不完的恩恩怨怨。 如果说,民政与马华的恩怨由来已久,而且牵涉到林苍祐与马华当年(1959年)的一段斗争,那么民政与巫统的恩怨则是始于90年代。 在1990年的大选,马华又再一次上演滑铁炉,槟州全数候选人在阴沟里翻船,巫统在33个州议席中取胜12席,民政7 席,合共19席组成槟州政府。 行动党只赢得14席(差3席即上台执政),林吉祥与首席部长职擦肩而过。 在这种情形下,巫统则从中涌现成为槟州政府的实权政党,即使仍由民政的许子根担任首席部长,但已增设副首席部长职归巫统人掌管。而且巫统在州行政议会内拥有极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 正因为这样,在1994年时,一位马来新闻从业员Zaky Abadi在其著作“Pembangunan Pulau Pinang”中提出了对现状的改变的要求,希望能出现“马来人主导政权”的局面。他所举的理由是:巫统从1982年到1990年的选举结局来看,它都是国阵内最多议席的执政党,这也给林苍祐带来了一些的压力,但改变是在1990年林苍祐落选后到来的。 在此舆论出台后的2002年,又一位马来作家Yahaya Ismail在其著作《Cabaran Global – Kemana Melayu》一书中更提出改变马来人的困境的办法是巫统、回教党及公正党和每一位马来人再次团结一致,以建立一个强大的民族来应付挑战和所产生的威胁。 到了2003年,在巫统代表大会上,槟城丹绒巫青团团长拉惹慕尼(Raja Munir Sheh Raja Mustafa)建议,捍卫马来人命运的最好方法是槟州首席部长应由巫统委任。 不过他的建议被时任巫统主席的马哈迪首相给否决了。马哈迪认为这个职位应给回民政。可是不久之后,马哈迪退休了,换来的是阿都拉首相时代的降临。 阿都拉在2004年领导国阵取得近乎全面的胜利后,一些巫统干部也就开始比较鼓噪起来,甚至有些年轻干部直接在槟城发难。2006年的时候,一批浮罗山背巫青团员在众目睽睽下拉横幅“谴责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边缘化马来人”,造成很大的回响。当时许子根是陪同阿都拉出席丹绒巫统区会会所开幕礼,却在首相在场下被“羞辱”而陷入尴尬局面。一方面巫青团有了动静,不断促请许子根对话;另一方面华社也“咆哮”起来,对一些巫青团的无礼感到愤慨。就这样,民政和巫统的关系出现裂痕,不再像以前“有商有量”。此时巫统方面已出现间断性的诉求,包括“首席部长轮任职”,一边一个首席部长(即威省与槟岛各一名),“水供局主席应归还巫统”,还有“与巫青对话,讨论马来人被边缘化课题”等等。凡此种种已把槟州一向以来存在的“社会契约”给捣乱了。 这就是说,在2006年发酵的课题到了2008年的大选也真是一针见血地刺向国阵,许子根领导下的民政党竟然因“拉布条事件”而换来惨痛的代价——失掉槟州主导政权,没有一位候选人在槟州取得胜利。同样的马华也在这次大选中再一次沉船。虽然巫统保有11席,但在国阵其他成员党零席下,已起不了作用,政权移交民联。 本来在国阵失败后各成员党应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讵料巫统与民政的关系继续恶化,整个导火线又是起于2008年8月的峇东埔国席补选。巫统的强人阿末依斯迈的一句“华人是寄居者”终于掀起轩然风波。 到后来槟州巫统的一些领导人迁怒许子根,指他在“背后”影响舆论(此说也真没有凭据,因为失败的许子根,又何来影响力左右舆论?),也就发生许子根肖像被撕毁的事件。自此之后,民政与槟州巫统的关系进入“冬天”,根本无法四目交流。 待到2009年纳吉上位成为巫统主席后,他改组巫统的联委会也没有给槟州的国阵带来“团结的曙光”。例如国防部长兼新任巫统副主席阿末查希在出任槟州巫统联委会主席后,并没有买账给许子根,反而促请许子根让位,不要再担任槟州国阵主席。但许子跟这个职位也是纳吉委任的。在两者不咬弦底下,纳吉必须作出抉择,要么顺应民政党的要求,减少和抑制槟州巫统份子对民政党发出挑衅和揶揄行为,让民政主导槟州政局;要么让三党在槟州各自为政(巫统、马华及民政),各做各的而来个三败俱伤。 在衡量轻重下,纳吉接纳民政的建议撤槟巫统联委会主席也是别有一番苦心,而整个联委会的调整也是有其玄机在内。 首先再纳阿比丁奥马原是副乡村及区域发展部长,但在2008年大选失利后低调从政。从他的出身来看,他基本上是技术官僚型人物,不是攻击型的政治人物。换句话说,他的中庸形象和低调作风迎合了民政的需求,也可与许子根配搭,因为再纳没有官位,不会在子根面前摆架子,两人也许在相互尊重下有了互动。 由此可见,纳吉顺应许子根的需求是希望看到民政在槟城会有所作为。但其次我们又看到纳吉为安抚槟州的激进派的人马,也委任了出位的慕沙(大山脚区会主席)担任署理主席,他一向与许子根有语言上的意见,算是民政的“异议派”。这就是说,纳吉保留了巫统内较为激进份子在第二线发挥作用,不再直接与民政和许子根“交锋”了。如果慕沙与阿末依斯迈等人不再对民政党发出吵杂声,那就是意味着巫统意识到仍然需要民政在槟州牵头。 至于马华目前的情势还是保持在比较低调的状态,黄燕燕出任槟州主席以来,是否比廖中莱更出色?也是心里有数。如果最近以来民政已见“活跃”,巫统已见“改组”,那么马华已不能再观望了。 今天国阵面对的是强大的敌手,是执政集团的反对党,因此这一场硬仗是一点也马虎不得,就不知国阵如何进一步化解内部“危机”和“内讧”来应对来届大选? 刊登于2011年1月3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