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11

韩江学院走出校园 (跃马扬鞭)

韩江学院首次走出校园向政府官员教导基本华语华文,不仅是一项突破,也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在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思议的事。

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韩江学院在去年10月开办基础汉语班,以让非华裔及不谙华语华文的华人报读,结果反应出奇热烈,学员竟然超过50名,比我们预期的20名学员多了30名。这意味着在今时今日有许多人希望能抽出时间了解华文和懂得操讲华语,而在过去几乎是没有这个必要的。

由于韩江请来的语文讲师是合格与经验老道的邓丽珍博士,她以自创的教材与方法,可以分别或同时采用国语及英语教华语,也就很快地被英语专才及国语精英的学员所掌握,而他们读来也津津有味。

于是当他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初级汉语后,便自动地进入了中级汉语,而且很快又要结束。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已预先报名进入高级汉语。这不但说明他们持之有恒,而且也已经了解到认识和掌握华语华文的重要性。

根据我们的观察,只要学员用心完成初级中级和高级的三个阶段的学习,他们的汉语可以达到小学六年级或初中的水平,也会掌握50到100个汉字。假如继续自我学习或进入较正规的初中课程,他们在一年半载之后,将会成为拥有华语华文知识的新鲜人。

正因为韩院推广学习汉语有成,也赢得口碑,我们接着又成功地在校园内开办两个汉语班,由来自北京的朱悦硕士教导。她目前在理大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孔子学院的会员。

为了证明我们的教学实力,我们又尝试与槟岛市政局接触,乐意为政府部门培养一批懂得华语华文的非华裔官员。结果双方一拍即成,并由市政局挑选在柜台服务的20名官员作为首批的学生,希望他们会带动其他公务员在将来也加入学习汉语的大家庭中。

我十分乐观地相信韩院走出校园来到市政局开班授课的先例将会成为吸引更多人学习汉语的典范。因为在我的观察中,学员们都十分认真学习,而且因为老师用国语讲课,使到他们更是乐在其中:原来汉语也是可以像学国语那样的投入。

虽然我们不指望这样的推广华语华文会在非华裔的社会中掀起热潮,但综看这几个月的反应,实在令我喜出望外。如果与六七十年代的情况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我记得在40多年前,由槟城报界俱乐部在明新学校(即今日的光明日报社址)开办的华文班,专门为不谙华语华文的新闻从业员和外界专业人士上课,并由郑祖兴校长教导。起初还有十多廿人参与,后来慢慢减少了;再下来也开不成班了。理由很简单,那个时候华文还未普及,学了也没有用武之地,索性就不学了。

还有一个现象是:在当时,华语华文仍被视为左派的语文,甚至被指为共产的语文,因为中国是讲华语写华文的国家,这种将语文贴上政治倾向的做法在六七十年代十分普遍。许多家长为避开政治标签也把子女送进英校而不是华校;同时他们本身也不认为学习华语华文会带来什么好处。
不过在八十年代后语文就渐渐地去政治化而成为华人传承文化的有效工具。主要也是因为在马哈迪当政后,将英校改成国语学校而激发家长将子女送进华校,因而在后来出现家长不谙华文而子女进华校的强烈对照。

抑有进者,也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非华裔学生进入华小受教育的人数也多了起来,从1989年的一万七千人(约占华小生的3%)到1999年的六万五千人(约占华小生的10%),更是印证了华文已经崛起成为国际的语文和通商工具。这与中国在八十年代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大有关系。

虽然在千禧年后,我们无法获得非华裔在华文小学的实际人数,但从华小学生的总人数维持在超逾六十万名来看,非华裔生肯定占了超过10%,也有人估计或有15%之数。不论是10%或15%,它在在反映出华文的实用价值已大大提升。

尤其是2004年中国成立孔子学院以来,已在94个国家成立超过300所的孔子学院,用以彰显中国崛起与推广中华文化的用心,更是把中文的学习提升到一个全球化的台阶。

基于中国的崛起,包括在文化和实力的崛起,让我们更加乐观地展望学习汉语的人会越来越多;而韩江学院将在这方面扮演一个积极推动的角色。换句话说,通过华人文化馆强化孔子的儒家思想和鼓吹百花齐放的大同世界的同时,也让华语华文通街走(类似孔子学院的功能),从而照亮人类和平的道路。


刊登于2011年2月28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