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9.3.11

卡扎菲四面楚歌 (直挂云帆)

继突尼斯与埃及后,第三个闹革命的国家就是利比亚了。它的情况比前两者更复杂。如果说前两者的统治者为避免更大的流血而不得不宣布下野,那么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就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人物了。他比突尼斯的本阿里及埃及的穆巴拉克有更传奇的一生,而且他的思想也是十分吊诡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利比亚和卡扎菲这号“狂人”的古怪行径。 位于北非洲的利比亚,土地面积有175万平方公里(世界第17名),人口5百余万名,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伯伯尔人。人民信仰伊斯兰教,97%是逊尼派回教徒。这是因为在公元7世纪时,它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份,也就成为伊斯兰教国家。16世纪时,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入侵,直到1911年,利比亚又沦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英国及法国染指了利比亚,意图殖民化不遂后,同意利比亚在1951年独立,但接受英法及美国的军队留驻,美国更进一步扩大对利比亚的影响。 独立后的利比亚,由伊德里斯一世建立了王国统治,正名为“利比亚王国”。它是西方的重要战略位置之一,因为利比亚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之一,它的产油量只排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联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及印尼之后。根据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390亿桶,总储量则高达1000亿桶。在2010年的纪录,日产石油量260万桶,占全球日产量的2%,单靠石油交易收入高达450亿美元(是非洲第三大油产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因为目前处于内乱,利比亚的原油日产量已减少85万桶。换句话说,每日只能供应180万桶,也导致油价突涨,破每桶百元美金大点。 与此同时,也因为它是阿拉伯世界的一环,它在中东的地位也是极其重要的。虽然不及埃及的重要性,但它是在埃及的毗邻,也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尤其是利比亚的政治一向以来与埃及的关系十分密切和不可分割,只要任何一方有异动,另一方就不可幸免。例如随着穆巴拉克的倒台,卡扎菲就陷入危机重重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有迹可循的。先是利比亚出现一位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原为一名中学教师),他在1922年强烈地反对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对利比亚的残暴统治,起而领导利比亚人民参加游击队战争。1931年他被逮捕而从容就义。终于化身成了利比亚人民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 而在1941年出生的卡扎菲,原属于游牧民族的一份子(是喝骆驼奶和吃阿拉伯大饼长大的)。自懂事后就十分崇拜奥马尔•穆赫塔尔,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国家领袖。 恰巧在1952年,纳塞军官领导一场政变,推翻了埃及法鲁克王朝,建立起一个左倾的政权,靠向苏联。此事在日后刺激卡扎菲向他看齐。 为了仿效纳塞,年轻的卡扎菲在1963年进入了利比亚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并在1964年在军中建立自由军官秘密组织。 1969年,卡扎菲认为1967年的中东战争对阿拉伯国家是一个耻辱,埃及和叙利亚等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利比亚也帮不上忙。因此他认定这个腐败的王朝应予结束,不然阿拉伯国家将无出头日。结果在9月1日的军事政变中,卡扎菲为利比亚带来了新生。 他的这场不流血革命有些像埃及的纳塞,并直接宣布改国号为“利比亚共和国”,与埃及和苏丹结成革命同盟。 下来,卡扎菲有一段十分重要的变化(但也可以视为操弄人民的政治手段)。这可以从中国的阿拉伯通时延春的著作《中东风云人物》窥见一二(时延春1991年时曾任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政务参赞)。他指出在1973年时,卡扎菲的革命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但对阿拉伯世界感到沮丧(应指阿拉伯国家无法打败以色列和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立国遥遥无期。当然最主要的是将革命保温,以巩固他在利比亚的政权),因而在1973年4月15日提出5点主张: ①将所有法律伊斯兰化;②反对在利比亚出现共产主义、穆斯林兄弟会(埃及的反对派)及复兴党(伊拉克的政党);③武装全体人民捍卫革命;④进行行政革命,还政于民及⑤进行一场文化革命,扫除大学生中的蛊惑性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基础上,卡扎菲提出了“世界第三理论”。这个不伦不类的理论是认为作为第一理论的资本主义及作为第二理论的共产主义都无法解决其自身的各种矛盾和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只能以第三理论解决之。他将此称之为“一种呼唤人类返回天国的思想学说”,用以取代资本主义的实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无神论。 卡扎菲认为:这“第三条道路”是让人回到造物之身边以摆脱邪恶。 当卡扎菲提出这种怪论时,多少是向“中国文化大革命”吸取灵感,但他的用意不在于搞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而是借“文革”的形势和手段来达到其个人(持续执政)的目的。 于是他在1977年将国号再易为“阿拉伯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翌年,他宣布与中国建交。 1986年,卡扎菲再度将国名改为“大利比亚阿拉伯人民社会主义群众国”。正是巧妙地利用“人民”、“社会主义”及“群众”的字眼,卡扎菲让人民感觉到他是一位为民鞠躬尽瘁的领袖,所以他毫无惭愧地自诩为“导师、统帅、领袖、革命志士、伟大谋士、“世界第三理论”奠基人、沙漠雄狮、阿拉伯雄鹰及穆斯林革命家等等(这让人想起林彪在文革时将毛泽东封为“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及伟大舵手”的称号。后来毛泽东认为不妥当,也就撤剩下导师和领袖)。 很显然的,卡扎菲努力地塑造其“个人崇拜”和“英雄形象”是要人民认定他是不可被取代的“永远的领袖”,而为了展示其权威,他与美国关系自1986年后宣告恶化。在里根总统的强硬政策下,对利比亚进行了各项制裁(1993年实行全面制裁)。 2003年,卡扎菲态度软化,联合国乃在是年解除对利比亚长达10年的制裁。隔年(即2004年),利比亚与美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从那时开始,卡扎菲立场转向西方,不再推行什么“世界第三理论”。 这之后,西方世界也不再将他比喻为“狂人”、“恐怖份子”,而是姑息他继续在利比亚推行其“愚民”政策。 可是,来到2011年,人民再也不相信这长期占据统治地位(42年)的独裁者是“救世主”了。因为人民被告知卡扎菲及其家族这些年来的敛财多得惊人,估计高达1500亿美元(卡扎菲个人财产则高达800亿美元)。即使西方世界已冻结其财产,但利比亚的穷困人民肯定不会放过他。 不论是谁鼓动已不重要,如今连美国都要卡扎菲下台,他还能逞强多久呢?如果中东的“茉莉花革命”不要让宗教牵头,而是走民主革命的道路,那么西方国家转过头来支持民众的起义是十分关键的,不然这场革命会被逼成用另一个极端反对原来的极端和独裁政权。 刊登于2011年3月6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