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3.11

评蔡细历的马华“存亡”论 (跃马扬鞭)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最近频频“高调弹马华”(不是高调问政),先是说马华若不团结在来届大选将去“荷兰”;后是撂下重话说未来大选是马华的生死战,若表现差过308,就可能关门大吉了。
当然蔡细历是借此警惕和提醒马华上下;已经有62年历史的马华正处在十字路口,一边是重生,另一边是“荷兰”。究竟马华会朝向哪里?谁也说不准,但此事也不是马华领导层说了就算。

到底谁说了才算?自然是马来西亚的万千选民,但这万千选民中又有多少是马华党员,真的是可以剖开来点算一下。

首先我们先设定马华有一百万党员(有否活动是另一码事),而在马来西亚的逾千万合格选民中,至少有三百万是华裔选民。这就是说,每三名选民中,或有一人是马华党员。如果按照“凡党员必须爱党,而且不论喜欢与否,一定要投票给马华的候选人”的原则下,那么马华候选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比如马华参选40席,若失10席已是“严重”的事。可是308的政治海啸却让马华连“半壁江山”都不保,只剩下可怜的15席,难怪在去年出任总会长的蔡细历“仰天长叹”。这就是说,马华党员有投票的自由,这与是否党员没有任何关系,确实值得马华领导层反省与检讨的大件事。

因此,我们要问在308 政治海啸后的3年来,马华修补了多少漏洞,又纠正了多少缺点和错误?一时之间我们都没有一把政治尺替马华衡量,只能按时局和市面的“民意”来推敲一下。

既然蔡细历的马华生死论是在大山脚说的,我们就以槟州的“行情”与蔡细历切磋和研究一下。首先槟州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州,选民的性格也是捉摸不定的;尤其是对马华来说,更像天气的“晴少雨多”。马华最辉煌的年代是在1955年的槟州选举,在林苍祐带领下,竟是全胜(这一年只选14名州议员,巫统占7名,马华5名及国大党2名,因为尚未独立,另10州议员由英国人委任)。

在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马华在下来的州选举中,其中选的议员数目都无法超越巫统,因为要让位于反对党(华人市区选民自1957年独立后,对反对党有偏爱;尤其是在槟城州)。

虽然如此,在所谓“社会契约”下,首席部长一职一直由马华的人担任,直到1969年民政党崛起,把马华打得落花流水,才出现非马华的首席部长(这个人就是林苍祐)。严格来说,林苍祐原本就是马华领袖,由他出任首席部长对马华也不会太难看。

偏偏李三春就难咽下这口气,找了林建寿(1977年)出任槟州马华主席,直捣龙王庙。虽然李三春最后功败垂成(1982年为林建寿夺权铺路,可惜林建寿阴沟里翻船,与首席部长擦肩而过)。在这之后,李三春急流勇退(1983年),从此不问江湖事。

我提起这件往事是想让蔡细历知道李三春在1969年大选马华失利及“513”事件后,他接过棒子时,并没有说泄气的话,更从来不说马华会去“荷兰”和“关门大吉”,而是韬光养晦地卧薪尝胆。先是在1974年大选后,将两名行动党州议员挖角过来,再拉拢社正党的王裕好与硕果仅存的马华州议员凑成4席,不让民政党“一党独大”。后是在1978年大选后,又再将行动党的两名州议员挖角过来,与马华的3名州议员凑成5席。这样一来,李三春就拥有筹码在1982年的大选用自身的政治前途(移师芙蓉)作赌注,促使马哈迪接受马华与民政在槟州各分配8席的数目来公平争夺首席部长。

很遗憾地,马华在李三春之后就未曾出现破釜沉舟的领袖,往往都是以和为贵,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应对党务。

最明显的是在2004年大选后,槟州马华主席就不再由槟州人担任,而是由天将轮流担任。昔日的陈广才,后来的廖中莱及现在的黄燕燕都是部长级的“日理万机”的人物,他们可有时间处理好槟州“错综复杂”的政治暗流?为什么不能像李三春那样大胆起用本地人(巫统也已改由本地人再纳出任槟州主席)来收拾破碎的“山河”?

在这种情形下,槟州马华如何重整旗鼓,也真是尚未看到曙光。蔡细历不必哀声叹息和怨天尤人。他应先勇于作出改革,单靠他个人“高调问政”是不够也是不能让人耳目一新的。

如果蔡细历不希望马华在他手上去“荷兰”,更不要马华在大选后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么当务之急是重新整顿各州党务,停止派系排斥,减少党内“敌人”,认真与大胆地提出兴革之道,并要有明确的大方向,告别308之前的悲情政治。一句话,要有李三春的精神,并敢于牺牲个人换取党的荣誉与尊严,才能让老百姓看到马华已是振作起来了,不知蔡细历以为然否?

刊登于2011年3月21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