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7.5.11

温家宝访马的两个突破 (跃马扬鞭)

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马来西亚虽然是来去匆匆(4月27日至28日),但达成的政经及其他领域的合作确是具有空前的意义。在他与我国首相纳吉共同见证的8份协议书中,有两项是值得关注和阐述的。 其一是我国高教部长卡里诺丁与中国外长杨洁篪签署了划时代和突破性的高等教育学位认证的协议。虽然具体内容未见公布,但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马来西亚从一开始就在英殖民统治者的推动下发展英文教育,也安排学子远赴西方接受高等教育;而华文教育则是由民间(华社)自行推动,然后与台湾的各大学府衔接。原本在1949年中国解放前,马来西亚有少数学生赴中国留学。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条路就堵住了,因而有1955年南洋大学在新加坡的拔地而起,成为全世界在中国领土之外的第一所华文大学,也成了华校生梦寐以求的圣地。然而这条道路也因1980年南大的关闭而消失了,就只剩下通往台湾各大学这条路。 台湾自60年代开始,较为大量地吸收马来西亚华校生。尽管台湾大学的文凭只是有选择性的被承认,但这半个世纪来,华校生也不因此而气馁,总算在不承认下也熬出头来。 回顾历史,即使马中已于1974年建交,也无法进行教育交流。不但体制有异,也因政治因素无法互通有无,直到90年代才见有极少数马来西亚华校生前往中国留学;而反过来,因为马来西亚开拓了大学教育的“双联课程”,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来马留学,作为转向西方大学深造的跳板。就这样马中教育在非官方的曲折过程中不断地被强化,直到这几年才被双方政府认真和严正看待教育课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是发展马中关系的关键之一,有了教育交流的双向发展,才能使到两国人民更深入地往来和更加了解乃至珍惜合作的成果。 对此我且举个突破性的例子,从去年开始,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及北方大学成批地开放和接受中国留学生进入这所两大学攻读各科的博士学位,其中攻读英文语言学的占多数。这在过去是不曾有的。 我在4月28日安排这批在理大念博士的中国留学生来韩江学院访问和交流。他们一批25人全数是来自河北大学的教职员,而且是英文考核及格后才得以被录取。我被告知他们基本上来理大学习3年以考取博士学位。在毕业后又回到大学执教。这种成批的培养精英人才不仅是首创(针对中国的大学),而且也被中国留学生认为是适当的契机。一来他们可以适应这里的生活并融入理大的多元社会和讲英语的世界;二来也了解了资本主义的教育体系,包括传媒的理念与中国有所不同。总之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今后必然会接受,吸取更多的中国生来此读研究生。反过来他们也希望能成批地接受马来西亚的大学人员前往中国攻读研究生,达成实质的交流。我相信学位互相承认之后,肯定会导致两国的学生有更多的交往。 根据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何国忠的说法,这是他不断努力的成果。我对他在3年前出任副部长以来,下足功夫争取马中学位的互认表示激赏。虽然我们尚未透视整个协议的实质精神与内涵,但何国忠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他对马中教育的突破是有贡献的,希望他能继续取得更大的成果。 其二是槟城又取得新的突破,首席部长林冠英与北京城建集团签署备忘录,以在槟岛兴建新关仔角至敦林苍祐大道(全程4.2公里),敦林苍祐大道至阿依淡新市镇(4.6公里)的地下隧道及槟城市区至北海的海底隧道(6.5公里)。 这是继2007年我国前首相阿都拉与温家宝达成在槟城建第二大桥后的另一项由中国政府支持和促成的第二大工程计划。 在这方面,我们有需要提及时任首席部长的许子根于2003年在世界华商大会上向中国政府做出的建议。他说,基于较广义的《东盟加中国》方案,槟州在过去3年来不断向欧美和日本提倡及宣传“中国加一”的概念(所谓的“中国加一”即是在东盟加中国的基础上,可以加进槟城这条“小小龙”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正如新加坡提出的“10+1”,终于使到新加坡成为东盟的前哨站;而槟城则希望成为中国通向西方与中东国家的另一道桥梁)。整体来说,槟城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彼此切割不断地联系也加速中国对槟城的重视,逐渐落实对槟城的经济扶持,以塑造一个和谐与稳定的区域。 我们希望中国可以了解到槟城是马来西亚国家中的特殊地位,有需要外来投资依据历史的纽带让它也在发展的列车上像新加坡一样飞跃成长。从许子根到林冠英,他们建构了一道平台,为槟城成为国际的大都市之一创造了优势与条件。若加上“中国加一”的策略发挥作用,对槟城的基础建设无疑是“及时雨”。 刊登于2011年5月2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