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9.5.11

新加坡的“左二代”?(天下纵横)

新加坡的大选有三名候选人因为出身左翼背景而被形容为“左二代”参政,但我对这些人被冠上“左二代”有所保留。例如普杰立布都遮里是多明尼布都遮里的儿子,而王乙康是王连丁的儿子,这两位父亲是在1963年的冷藏行动中被逮捕的。

老实说,除了布都遮里比较出名外,王连丁的知名度是不高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再者,布都遮里后来也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有所交往,更在后来加入民政党,成为民政党高渊区的国会议员(1990年),可说早已脱离左的阵营。

至于另一名沈颖的外祖父是亲共的《南侨日报》的记者朱奇卓。在1950年被捕后被送回国,后来不幸被打成右派(应指1957年中国的反右斗争),死于北大荒。这段关系也太远了,很难与“左二代”拉上直接关系。
还有一位傅海燕也不算“左二代”。她的父亲傅超贤不错曾是抗英同盟成员,也是左的干部,但在冷藏行动之后,他归顺李光耀出任新闻秘书,算是已脱离左派。

由于这样的不具代表性的左派的后代参政就标签为“左二代”,那也是太过牵强了。

如果你说是林清祥、兀哈尔(前新加坡社阵副主席)、傅树楷医生、林福寿医生、谢太宝、陈世鉴、赛查哈里及陈蒙鹤、陈新嵘、黄信芳等人的后代参选,那他们的后代则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左二代”。

事实上,左派或右派,不左不右派在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都会有所转变(虽然不多)。当然大多数仍是“坚持”左的标签,并在环境不允许下,选择沉默和退出政治。因此他们的后代从左到右参加政治的并不多,单就新加坡而言,真正的“左二代”还没有出现在政坛上,有的是身份比较含糊的所谓“左二代”。


究竟新加坡(也包括马来西亚)的左翼运动是如何形成的?倒是有一段难于掩盖的历史,尽管左翼人士一直否认他们和马共有何联系,但在1930年马共成立后,它的党员就在马新有所活动。比较高涨期就是1942年至1945年的抗日年代。在1945年战后,有6千名马共走出森林进入社会,足以证明马共在抗日的队伍的壮大。后来马共又继续活动直到1948年被英军事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才又转入森林打游击战。从它再进入森林时有数千名党员来看,马共仍保存一定的势力。

由于马共被列为非法组织,不便公开活动,因而在1953年时,左翼份子借反黄运动在新加坡重新整合,一个左翼统一阵线就这样形成了。

1954年华侨与中正中学的学生反服兵役示威将统战带上高潮,林清祥就是在这个时候探出头来的学生领袖。他被开除学籍后就加入职工会的斗争。这一年李光耀组成人民行动党,左翼阵营加入了进去,包括林清祥在内。
1955年李光耀和林清祥在人民行动党的旗帜下当选立法议员,1956年林清祥等人被逮捕。

1959年,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总理,林清祥等八人获释(其中包括布都遮里)。

1961年,林清祥与李光耀闹分裂,前者率左翼党员脱离行动党,另组社阵,与行动党正面交锋。
1963年2月2日的冷藏行动,社阵及左翼领袖百余人被捕,包括林清祥在内。同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而新加坡则在22日投票选州政府,李光耀的行动党胜出(37席),社阵只13席失利。从此新加坡左翼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及至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后,左翼力量在新加坡进一步滑落。加上1968年社阵主张杯葛大选,新加坡的左翼势力在政治上不是被钳制就是进一步失散,再也凝结不起来。

当197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加坡的左翼阵线也失去依据而失落在政治的旷野中。

从此左翼在新加坡似乎成了历史名词,直到今年出现“左二代”的新名词,才让人从记忆中回望过去的尖锐与血泪的政治斗争故事。

今天的左右派斗争虽不再尖锐,但似乎还没有“和解”的融合,彼此还是缺乏内心的真诚交流。因此“左二代”的参政说明不了“政治和解”,只能视为个人的行为,与历史大运动扯不上直接关系。

刊登于2011年5月9日《号外周报》第529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