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该怎样理解奖学金的颁法指南,几乎每到公布的时刻,总会出现偏差,然后政党出头;然后部长介入;然后又引起社会舆论,而解决的方案也因时而异。例如这次有86名考获SPM9A+的学生在争取下,获得奖学金在本地私立大学深造的机会,算是有了交代。
原本负责善后的纳兹里部长有说将要求内阁批准这批优秀生获海外奖学金,结果不能如愿以偿。同时,内阁也作出决定,明年起对奖学金制度进行大调整,不再为SPM优秀生提供海外奖学金。换句话说,今后优秀生要得到政府提供海外奖学金必须得读大学先修班或预科班,并成功地获得海外著名大学的录取,才会获公共服务局的海外奖学金。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比较公平的措施,但实际上对优秀生是一种挫折,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孜孜不倦地埋头苦读,为的是考上好成绩,以便在获得奖学金下能够到海外深造。
不是说本地大学不好,而是如果学子有机会出国读书,他们的视野与知识的吸收会有所不同。毕竟到另外一个国家读书会因环境、人文的不同而有新的启发。
一般上,如果能力所及的话,家长会优先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但如果收入有限,也就只好以本地大学及大专院校为入学目标。除非获得奖学金。
正因为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出国,因此进入本国的国立大学也就成为学生梦寐以求第一目标。若是进不了本地国立大学,多数选择进入私立大学与大专攻读,只不过学费可能比较高。
总之,我们是不曾听闻本国中学毕业生找不到大学或大专院校攻读,因为我国除有20间国立大学外,也有25间私立大学,更有439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院校,绰绰有余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他们所期望的是能够获得奖学金或贷学金完成学业。在这方面,申请贷学金也不算难事,因各社团组织多有提供贷学金。因此我们认为海外奖学金应被当成一种特殊奖励,鼓励学子在校时勤于读书以考取最佳成绩。这也是对人才的有效培养。再说,这批精英也不超过百名,他们确实成绩标青,为何要让他们失望呢?又为何因少数人的特出而改变颁发制度呢?
其实不止是奖学金,其他事项诸如每年本地国立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也有争议。每每放榜后就有学生上诉或在报上投诉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经交涉后,有者能如愿以偿,有者仍然望门兴叹,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私立大学。
无可否认的,我国在教育开放上是令人激赏的;尤其是在30年前开展2+1或2+2双联的课程已培养无数大学生;而近些年来的3+0学位课程,也在在显示西方大学已是灵活性的搬到马来西亚培养英才。
至于华校面对的问题,也是一大堆,不是经费不足就是师资缺乏;或者校舍年久失修,危及学生安全等等。不论是小学或国民型中学或独立中学,它们的难题也是众所周知的。
我们不否认华基政党有出了很多力,部长也经常努力解决问题。例如我们不能说身为副教育部长的魏家祥办事不力,而是公共服务局已非他所能管辖,只有在出事后提出请求和解决方案。明白的人会说他有尽力而为;不能接受的人会说马华捍卫不力,即便有副部长,也办不好大事。
持平而论,国阵内的华基政党如马华、民政乃至人联党都有为华教尽心尽力,但总不能尽如人意,而且也经常出漏子,不是华校被忽视就是华校生或华裔生进不了理想的大学或得不到想要的奖学金或大学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不易等等。
每当这些个问题被公开化和严重化时,华基政党就成了被射箭的靶子。这样的年年如此地累积起来,也自然使到华基政党在华社流失选票。因为它们被认为没有代表好华人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也希望华基政党要求常出问题的部门或环节,一定要预先沟通或有代表参加遴选,避免沧海遗珠。如果有了健全和公平的机制,就可减少许多的咒骂声。不要以为咒骂是小事,当它被累积成山时,就是大事了。
写至此,突然想起陈淑桦有一首歌词大意是说:“我这样爱你到底对不对,这问题问得我自己好累,我宁愿流泪也不愿意后悔,可是我害怕终于还是要心碎。”
这好像是失望的人的写照,看来马华、民政及人联党要急起直追,力促政府必须要透明度,不要老是发生问题后才来补镬。若是华基政党或部长成为补镬的人,他们就难免成为被咒骂的代罪羔羊了。
刊登于2011年6月13日《号外周报》第534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