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3.8.11

打造华文媒体品牌:从《新闻奖》到《金帆奖》

1980年我参加了马来西亚报业协会与新闻部联办的首届马来西亚新闻奖,它分有国文组、英文组、华文组与淡米尔文组。1981年我被时任副新闻部长的林良实直接打电话通知,请我在规定的日期与时间到吉隆坡领奖,但他没有告知我获得什么奖。我当时是以“柬埔寨的战事”提呈我的新闻报导(算是战地记者的真实报导和评述),那一年我也将相关作品辑录成书,取名为《柬埔寨的悲剧》。这本书籍后来又被《星洲日报》放上网并在柬埔寨成为“热门”读物。

当我抵达吉隆坡那天,我被告知是在中文组获得第一名,但在总评判中被列为“马来西亚最佳从业员”第二名,第一名是《海峡时报》的记者获得。我得到的是一千元马币的奖金和一张奖状。值钱的倒是这份奖状,证实了我是首届的得奖人之一,对我日后的身份的确定也有重要的帮助。
许多年以后,我成了这个新闻奖的评审员,我也乐意支持和选拔年轻一代的出类拔萃的新闻工作者。可惜的是到了2010年这项比赛有了变化,规定所有的参赛者要呈上国文稿件或翻译稿,也就失去了原本分成四组评审的原汁原味了。在我辞卸担任评审后,我打从心里为其他语文媒体“打抱不平”,但又爱莫能助(有记者打电话问我这到底是这么一回事,我也答不上来)。但我所知道的是这个由国油赞助的年度大会仍然继续下去,只是它不再以过去的形式呈现。我把这事记在心里。

说回千禧年时,也就是2000年,韩江新闻班有一批大众传播系的学生要毕业了,人数大概不到40名。那时我们的班主任张宝卿向我提出仿效台湾的《金马奖》举行比赛,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参赛者要在当晚才由评审老师公布得奖者,而不是预先知道成绩的。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说服学生跟着时代脚步走。但因当时条件不成熟,办起节目来也十分吃力。幸好我们选择在成功大酒店的餐厅礼堂是做对了。那是一个温馨的夜晚,相信毕业生都历历在目,人数不多,却见同学们相拥而依依不舍。数日前我翻看那一届毕业生的毕业刊,心中有无限的感慨和欣慰,我陪学生们走过那段难忘与心潮起伏的日子。

也是十分可惜的,当我们举办完第二届的《金帆奖之夜》后,我们的第三届学生担心开销太大且筹备费神费时,向院方提出改在白天在韩江学院的礼堂举行颁奖典礼。

由于学生们的坚持,我们只好顺从他们的意思。虽然仍冠以韩江学院的《金帆奖》之名,但其性质已有所改变,不再以晚会的形式出现,也不再有大惊喜,一切都如预料中的平淡。

忝为韩江学院的名誉院长,我每年都循例为这项“盛会”致词祝福,一直到了今年年初时,我提出一个新的想法,在学院内与老师们交流,也与董事们交换意见,大家同意将《金帆奖》扩大,顺便举行媒体之夜。所谓的扩大是增设社会组,公开予华文报及华文媒体单位参加比赛,设有“新闻报导奖”、“新闻评论奖”、“新闻摄影奖”、“中文主播奖”及“终身成就奖”,并决定发出较丰厚的奖金,以资鼓励。例如终身成就奖是马币一万元;各组的首名优胜者奖金马币5千元,另加上名贵奖杯及奖状。

我们将《金帆奖》分成学生组与社会组的主要用意是增加一个管道来肯定华文传媒在建国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贡献。换句话说,使它成为表扬华文媒体的一个平台。若韩江学院的《金帆奖》在将来有幸成为所有媒体公认和社会舆论所接受的选拔优秀新闻从业员的“公正平台”,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不过,这一切的成功有赖于各华文报章及传媒的新闻从业员踊跃响应和参加。如果华文媒体需要一个另类平台来衬托出它们的重要性,那么支持《金帆奖》将可以使华文媒体工作者在实质上得到扬眉吐气。

为了重视这一个意义深远的《金帆奖》在日后成国际盛会之一,我们已邀得也感谢我国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允应前来主持开幕与颁奖,日期已定在9月29日在韩江室内冷气体育馆。除了颁发学生与社会奖项外,整个晚上的节目是五彩缤纷且绝不冷场的。我们希望它可以媲美台湾的《金马奖》。如果我们不希望华文媒体被边缘化或被挤出主流的话,那么一起打造《金帆奖》走向世界是当下一个重要的步骤。让我们一起加油!让华文媒体成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璀璨的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体系之一。请别忘记我们相约929在韩江学院,共同把《金帆奖》变成华文媒体的重要品牌之一。

刊登于2011年8月22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