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的女儿努鲁依莎曾说如果其父亲不是政治人物,他将会成为一名教师。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当70年代安华推动回教青年组织(Abim)时,他也同时成立“Yayasan Anda Akedemik”一个时期,为家境清寒及其他因素被迫离开学校的学生提供教育,他也曾出任校长。当时他通过各种途径集资和筹款为学生提供免费教育。
不过在1974年后,安华的人生进入了第一个转变,他因为参加领导华玲反饥饿示威而被政府(敦拉萨当首相时)援引内安令逮捕和扣留,直到1976年9月才被政府(胡先翁当首相时)无条件释放。自此之后,安华已开始“其政治长征的第一步”,他先是在1978年力挺回教党与国阵(巫统)抗衡(回教党在1977年被胡先翁开除出国阵,并参加在1978年先后举行丹州选举及全国大选)。结果回教党大败,丹州回教党只剩两个州议席,而国会只剩6席(原本有12席)。
本来安华是被拉拢来领导回教党的,但他并没有接受,后来他就加入了巫统(1981年,马哈迪出任首相时)。究竟是安华要进巫统或马哈迪拉他参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华的人生进入第二个转捩点,他一头栽进政坛,再也拔不出来。也因为他加入巫统后,个人际遇有了180度的转变,既是国会议员和副部长(1982年),又是巫青团长(1983年。无独有偶的,他的副团长是当今首相纳吉)。当党政二合为一后,安华就无暇顾及教育工作,也就不再担任“穷人学校”的校长了。
因此努鲁说的是70年代的父亲,但80年代后,安华就脱胎换骨了。也许他天生是“政治动物”,血液流的尽是政治血液,以致他的政途在90年代攀上高峰,已是坐亚望冠的第二号人物了(1993年出任巫统署理主席兼任副首相)。讵料他在1998年被马哈迪革除党政一切职务,马来西亚政坛因之不再安宁和安静。安华自然不甘失败,他奋起抗争,与马哈迪来个势不两立的斗争。这个时候的安华转入了人生的第三个转变期。从一名当权派的接班人陷入一无所有的阶下囚。这之中的痛苦与悲哀、失落与绝望、挣扎与无奈都成了安华在跌马后的重要人生标志。换着是其他人,早已不再卷入政治漩涡。例如人民党的创党人阿末布斯达曼于1976年被释放后(他在1963年第三度被捕下狱),人民党不再是他的天下,他后来虽另立新党(无产阶级党)力图东山再起,无奈时不予他,已是无所大作为了。
又如回教党主席布哈鲁丁于1965年被内安令扣捕后,在1966年获释,虽名义上仍是党主席,但已大权旁落,并在1969年病逝。
还有在60年代出任巫统副主席兼是当红的农业部长阿都亚兹,于1962年被东姑革职后,于1963年另创国民议会党,且在同年加入社阵,但在1964年大选惨败。1965年被内安令扣捕。翌年被释放后,从此消失于政坛。
再一位著名马来著名左翼领袖伊萨于1959年出任劳工党主席,但在1965年被捕(被指涉及在海外设立流亡政府)及不久被释放后,就与政治脱离关系。
因此,在马来西亚政治史上,尚没有一位从政者有过安华这样的纪录。在被打压和入狱后,仍然顽强地斗争,而且在2008年创造政治奇迹,改变了西马政治的半边天。
如今安华又因第二次“鸡奸案”再次掀起政治千层浪,也真是让人目不暇给地注视这不断变化的政局。马来西亚政治也因为有了安华身置其中变成高潮迭起的不冷场。
换句话说,从916变天论不成后,安华又持续他的政治生涯中的另一个翻身战,但此次面临的大挑战是10年前案件的翻版。不论法庭如何宣判,安华新闻显然是不会消失的,反而更是络绎不绝地成为传媒的重要新闻。
这是安华在政治上散发出来的魅力。不管你喜欢与否,安华是马来西亚独立以来的第一个跌倒了不认输和不服输的政治人物。从反对东姑(513后同情和支持马哈迪)到不被敦拉萨招安(未加入巫统),再到与胡先翁唱反调(领导全马社团反对社团修正法令);再转入马哈迪阵营又告分裂收场;继之用政治海啸摔倒阿都拉而迎来了纳吉主政的今天,先后经历了6任首相。这边厢安华依然是只有一个,他是马来西亚的政治异数和不灭的神话?这一切只有让历史在未来做出评价。
刊登于2012年1月9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