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民主行动党在308后努力转型成较为多元色彩的形象因东姑阿兹的退党受到挫折后,引发我回想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政党的自我改造形象真是一件不容易的工程,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究其原因是种族政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成型而且成为政党不可避免的特征,或深或浅。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成立的政党,都具有种族倾向,其一是在新加坡成立的马来亚民主同盟,表面上是多元色彩,实则是以华人为主。后来被指为亲共,选择在1948年自我解散。其二也是在1945年杪在吡叻成立的马来国民党,虽是扬起左翼大旗,但也是马来人的政党。不幸的,它在1950年被指为受共党渗透而被英军事政府查封。换句话说,虽然这两个政党具有社会主义的多元思想,但仍摆脱不掉种族的色彩。
下来,在1946年5月成立的巫统;8月成立的印度国大党及1949年2月成立的马华公会就摆明是走种族政治的。虽然它们都是服膺于资本主义的右翼政党,但它们扬言可以通过种族路线来达成国民的团结和争取国家的独立。
另一方面,在种族政治的笼罩下,我们也发现在野党一直努力否定种族政治,却不能成功,反而也把自己套在种族的框架中。
比如在战后出现的在野党,没有一个不是标榜多元路线的,也尽量在结构上表现出多元色彩,以期打破种族政治的束缚。
举例来说,在1950年脱离巫统另组马来亚独立党的拿督翁,他打出的旗号是非种族政党。即便他在1954年易名为国家党,尚且委任连裕祥为党副主席,也无法在1955年打败联盟,到后来(1959年的大选)索性走回种族路线。
还有翌年(1951)脱离巫统成立的回教党,虽走非种族的宗教路线,但成员是以种族为依归。
又如在1952年成立的左翼劳工党,曾努力推出非华人为党魁,如苏比、蓝玛纳旦及依萨,却无法改变它的华基政党的事实。当它在1957年与也是走社会主义路线的人民党合组成社阵(社会主义阵线)外,也没有在实质上把两个政党变成非种族政党。
同样的,与社阵走不同路线的其他反对党,也打出同样的非种族牌。先是1961年成立的民主联合党,林苍祐就先后推出原任国家党领导人的阿都哈密及赛那阿比丁担任党主席,本身忝为副主席,目的就是要打破“华人政党”的印象。
后是1968年陈志勤邀林苍祐合组民政党时,他们也认同应由非华裔来领导,于是赛胡申阿拉达(学者)被推为主席。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政党是华基政党。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冒起的民主行动党也是打出非种族牌。当它在1966年获准注册时,蒂凡那是这个党的领导人,以期逐渐消除李光耀留下的影子。但不论民主行动党如何包装,它也不曾掩盖它是立足华社的政党,且与马华争“天下”。
唯一比较不具种族色彩的是在1998年成立的国民公正党,由安华掀起的“烈火莫熄”播了种,直到今天它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民联骨干。不过,这个已易名为人民公正党的政治取向仍是以马来人为主导,只是它比较成功地结合了华人和印度人的参与其中。
无论如何,公正党再怎样地转型和转变,它始终是马来人主导的政党,因此它必须和行动党及回教党合作,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308政治海啸印证这一点)。从这样来分析,我国的政党在塑造非种族形象上是不彰显和不甚成功的。因此行动党发生东姑阿兹事件也自有其历史因素,不足为奇了。
刊登于2012年5月21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