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8.12

华基政党党魁不上阵 (直挂云帆)


随着陈华贵于810日宣布来届大选不上阵后,基本上已有三个国阵华基政党的头头不会参加来届大选。虽然蔡细历未正式说过不上阵,但也似乎间接地表达这一意思。因此如果没有变化的话,这是第一次马华的头头蔡细历、民政的党魁许子根和人联党的主席陈华贵一起不会参加未来的大选。这就是说,三个党的党魁一先一后地表明将不会成为候选人。表面上看来,这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但深入探讨这真是华社的大件事,因为在建国历史上,朝野政党的头头一般上都是身先士卒的,除非有特殊的情况。例如马华公会就才有两个特殊。
其一在1955年普选时(也是在独立前的一次大选),马华公会的总会长陈祯禄年事已高(已是72岁高龄)不适合当候选人(他在1922-1935年曾担任官位立法议员),因而委派他的儿子陈修信“代父出征”。这一年马华旗开得胜,参加15席全胜,也就顺利入阁,一下子有三名华裔部长:李孝式、翁毓麟及梁宇皋(梁宇皋在1957年独立时,被委为马六甲州长,改由陈修信入阁)。
其二是1959年是独立后的大选。身为马华总会长的林苍祐被东姑排斥而当不了候选人。
如果说陈祯禄是心甘情愿地不参加大选,那么林苍祐就是十分不情愿被边缘化也不能原谅党内的陈修信派联合起来架空他的权力。
这一年的大选,马华参加31席,结果19人中选国会议员,四位部长是陈修信、林瑞安、翁毓麟及梁宇皋(他在1959年离任州长转而参加大选后胜出入阁)。自此之后,马华的总会长就从来没有缺席参加大选的,按序排列是:陈修信、李三春、陈群川、林良实及黄家定。
黄家定是因为2008年的政治海啸卷走了马华的众多议席,国会仅剩下15席而在同年卸职。在他之后的是翁诗杰,但翁诗杰是当选的国会议员,也就被认为接班是顺理成章的事。
讵料,翁的成为党魁竟与其副手蔡细历闹得很僵,到最后是以重选来解决对峙,结果是蔡细历当了新的总会长(2011年)。这样一来,蔡细历因为个人的因素可能成为不上阵的总会长。这在马华的传统来说似乎有一些不寻常。
就以当下来说,蔡细历所出席的仪式也是以党务为多的,若是关系到与外界的联络或属于政府事务有关的,一般又是以部长为重,自然会出现尴尬的场面而让主人感到“左右为难”。
其实,这也是蔡细历不希望看到或感受到的,而要避免这一情况,就意味着总会长必须参加大选,胜了就直接入阁成为“马华的首席阁员”,但目前看来好像未明确表态要在哪个选区上阵,也就使到总会长有了某种程度的被动。
所幸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被动,因为民政党老大许子根已表态不会参加来届大选,而是会领导党全面督战,一旦大选结束,他就会“退位让贤”。如果没有推测错误的话,许子根应该会在大选后卸下官职才再卸下党职。
他的情况比蔡细历好些是因为他目前仍有官职,以首相署部长的身份到处活动,身份也就比蔡细历更灵活而不被视为只有党职而没有官职的尴尬。
但如果回顾民政党魁的历史,这似乎还有先例呢?这个先例也是特殊性的,原来创党主席赛胡申阿拉达斯因在新加坡执教不方便参加大选,后来的党主席从林苍祐到林敬益就逢大选必出征,没有所谓“党政”分家的。
今天许子根因为308政治海啸的冲击也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择。虽然他的宣布可以理解,但仍被视为“未按牌理打牌”,理由之一是凡党魁一般上都会请缨上阵,就如在1982年大选时,身为党魁的林敬益虽找不到适当的国席,也参加吡州大选,在胜出后担任行政议员。这说明了党魁不能与政府脱节,否则执行党务起来会“事倍功半”。
至于许子根的动作显然是为本身退出政坛做准备,除非有急转直下的变化,不然许子根的政运将会在大选后有明确的动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人联党党魁陈华贵的突然宣布不再参加大选,不知其真正的理由是什么?但他在今年当选人联党主席后,未见其政途亮丽,反而与另一派席的黄顺舸形成“冤家路窄”。有人形容黄派与首席部长泰益玛目关系较好;而陈派则比较接近首相纳吉。按照道理是党主席操控党的未来和命运,可是另一派可以不卖账而继续当官。这就使到人联党无形中分成两个阵营。
吊诡的是,陈华贵宣布的隔天,砂首席部长泰益玛目就“证实”已收到陈华贵的讯息。这意味着身为砂州国阵主席的泰益玛目不会挽留也有劝说陈华贵留下来一起面对大选难关。
这样一来,陈华贵将是人联党内第一个不参选的领袖。在过去党主席如王其辉、杨国斯、沈庆鸿、黄顺开及陈康南都或参选国席或参选州席,从来没有发生党魁不是候选人的怪事。
由于从马华到民政再到人联党的党魁在未来的大选不成为候选人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入阁。如果他们还仍然担任党魁的话,那只有两个途径来发挥党魁的威严和指令:第一是通过党的部长在内阁作出陈述或据理力争,当然这是间接的,无法彰显党魁的重要性。第二是在国阵会议上亲自表态,但一般上国阵会议不会如同内阁会议的全面和有其时效。若国阵会议三个月开一次,就无法与每周的内阁会议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了。
由于马来西亚政治是以党魁挂帅的,就如巫统的主席就是当然的首相,在历史中,从来没有党魁不参选来领导内阁的。这就是说,巫统立下的“以党治国”的理念。在这种情形下,国阵的友党领袖不成为候选人也就无法与首相和内阁成员经常交流和争辩了。因此党魁不入阁或不成为州政府委员,将会使党的作用受到限制。除非大选后又回到党魁与官职的相结合的安排,否则“党政分家”下也会有问题,这就意味着国阵在未来可能又有一次大洗牌和大调整,我们且拭目以待。

刊登于2012年8月16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