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9.12

教育大蓝图评议 (现代春秋)



政府提出的“教育发展大蓝图”涵盖了十三年的改革大计,确实不易消化和理解,但分成几个层次来解读倒是可以理出一些头绪来。
首先政府准备缩短教育年限。在过去的学制是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先修班两年及大学三年或六年不等,总共合起来不少于17年。后来学制有所变动,政府控制的学校,比如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1962年后出现)就改成五年学制,而没改制的成为独立中学则保留六年制。
在这之后又有一些调整,那就是考获SPM的学生可以申请直接进入大学或学院。
换句话说,他们越过大学先修班而走另一条同样可以通过大学的道路。在80年代后,私立学院雨后春笋地成立,及后又出现私立大学和私立学院转成大学的契机,在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出路,也有不少以学院为桥梁而考取了外国大学的学位或选择不出国即可在国内读完3+0学士学位课程。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只要小学六年、中学五年、学院两年半即转攻学位(约一年半)或直接进入基础课程,再进入3+0课程,前后所花大概是15年的光景,与传统的教育比较似乎少了两年。
在这方面,我们注意到政府准备推出新的方案,那就是让精英的学生用9年完成教育,即小学5年和中学4年,而后进入大学先修班,再升入大学。基本上,学生能在14年内完成大学教育,这又比当下的15年大学毕业少了一年。
不过,那些非“精英”的学生也将会按原来的时限学习,先后也要花15年完成大学教育。以此来推算,学生6岁入学(政府并不准备提前在5岁入学)来算,他们大概在20岁或21岁就会大学毕业,应是合乎现代社会的需求。
由于政府尚未对“精英学生”作出较详细的安排,我们不知道是把这些“天才学生”编入精英班或采用跳班制?而所谓的跳班制在很早时有的学校已加以采用。
除了学制的调整外,我们也注意到政府十分重视对英文教学的提升,这项改进在现在看来是十分必要的。在过去40年来,由于学校大力推动国语教学,也就使到学生的英文程度有所局限;再加上政府对英文老师的培养未见普及和十分重视,难免影响中小学的英文水平。根据教育部的报告显示,只有28%的学生在SPM英文科考试中获优等。这就是说,学生的英文程度不尽人意,也影响他们与世界接轨。
因此政府强调7万名英语教师必须通过剑桥英语测试是正确的,因为它被认为是时下评估英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我们不采取统一的方案提高英文水平,这对马来西亚新一代是不公平的。
很显然的,马来西亚国际学校的日益吃香是与加强学生英文程度息息相关的。原本政府规定国际学校只能收10%的本地学生,后来放宽到40%,来到今天,干脆开放到100%。这就是说,国际学校可以全面本地化,不必再受条例限制。也因为政府的放宽,可以预见以英文为重要媒介的国际学校将成为家长的选择,但因为学费偏高,不是家长所能负担得来。因此政府还得正本清源来提高英文程度,不能单靠国际学校。
无论如何,从国际学校的蓬勃发展,意味着重视英文教学又再成为未来的方向。站在教育的立场和扩大学生的视野,灌输更完整的英文教学是没有人会反对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强调英文的重要性的当儿,政府也保留华小的特征,也没有触及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在认同首相纳吉说政府为避免政治化,必须照顾各源流学校的当儿,我们认为也有必要对国民型中学及独立中学提出较清晰的轮廓,不能当成模糊地带或灰色地带,无法有效地解决争端。就拿前些时候批准的日新威南国民型中学及关丹独立中学就引发了争议是很不幸的事。
虽然教育法令或甚至说大蓝图并没有这样的规划,但既然政府已承认它们的合法化,也不排斥有限度的发展,为何不大方开明的对待各源流学校?
其实不论是国民型中学或独立中学,今天它们的办学方针也没有乖离国家的教育政策,即鼓励学生爱国爱校和努力学习三语外,也安排学生参加政府考试。虽然独中存在着统考,但并不妨碍学生融入教育体系和社会中。
今天当我们的国家已和中国相互承认学位之后,对华校的认可已不是难事,更不应当为政治课题来看待。
整体来说,政府计划提升大马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水平和科学程度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平均得分在414422之间。马来西亚只比印尼强,但又差于泰国,更赶不上中国上海、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及日本等。这意味着我国的学生若拿来与其他国家比较的话,我们是达不到国际水平的。因此在教育上的大刀阔斧,采取有效的补救行动是不得不痛下决心的,否则马来西亚的学生将会失去早期的优势。
在过去马来西亚的学生被赞为“语言天才”,较其他国家的学生掌握更好的中英文水平,也得到企业界的赏识。但在今天,这项优势也渐被其他国家取代,如果再加上数理科再走下坡的话,则马来西亚的学生已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为亡羊补牢,我们不能死守住传统的教学法和对媒介语的执着,既然已对国际学校100%的开放,也对华校提供较为开放的政策,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它也会对国民的教育起正面的作用;如果我们承认21世纪是亚洲的世界,我们就不能忽视中国的作用,这就需要更多的三语人才,华校生在这方面肯定会成为国家的资产和有用的人力资本。
这就是说,教育大蓝图若也能重视华校的重要性,对国家的未来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刊登于2012年9月17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