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9.12

历史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直挂云帆)



我是学历史的,也研究历史,但我对教育部准备在明年起将SPM的历史科列为必考课和考卷竟分成三试卷,共用6小时30分钟来作答感到费解和无法理解。
为什么历史一定要列为必考科呢?难道不通过历史这一关就不算是知识达标的人?这是十分牵强的说法,而且也没有教育理论作依据。
不错,历史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多多少少拥有历史知识,不然实在对不起自己作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比如你必须知道马来亚是在1957831日独立;你也必须知道1963916日是马来西亚成立日,但这些个简单的知识,倒不必将历史列为必考科才能做到的。换句话说,只要我们适当地在教科书上灌输正确的历史知识也就足够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挫折一个人学习历史的心得和耐心,而是因为历史本身是枯燥的。如果按照课本背书,然后死读书的作答,我们是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考完试后就会把“历史”全数地还给老师,在他们看来,除非是钻研历史,否则背什么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真是太刻板和落伍了,一点儿也赶不上时代。
就我的经验来说,在小学时有读一些历史故事,但总是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这样就不得其解。后来上了初中也只是让历史课本留在身边应付考试,因为无法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待到高中时,我们的班上来了一位香港的年青学者,说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得意学生。那时我真的对“钱穆”一无所知,反而被这位年青老师的生动教学所吸引。刚好他教的是历史课,也就引导我们对历史提高兴趣。这是是说,我们在高中行将毕业之前,认识到历史能打通我们的视野:回望过去又能展望将来。
我就这样开始对“历史知识”的追求。老实说,如果不是老师教导得当,历史在我们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也就是如此。我们校内的考试也没有规定历史必须及格才能毕业。
因为对历史的兴趣,我在毕业的那一年报考南洋大学的历史系。当家人知悉我选择冷门科时都不看好,认为没出息,将来毕业只能当“教书匠”。我不以为意,我认为读书是以兴趣和志向为主,读历史也不见得出路很窄,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当时在我的想象中,读历史和文学是相辅相行的,能通古今的人,其文学也差不到哪里去。
于是我幸运地来到云南国开展我的“历史”旅程。我提起这段往事旨在说明中学生要到了高中才能比较清楚什么是历史,什么是自己未来的方向,如果太早给学生定位,在强制底下,恐怕无法把学生教育成历史很棒的人。
如果教育部准备在2014年也列历史为小学必修科,而后历史成为中学的必修必考科,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取向有了一定的调整,而这个调整是否能塑造一批新的拥有丰富历史知识的“爱国青年”,倒是见仁见智的。难道在过去55年来,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国民历史知识非常薄弱,以致影响到建国的进程?如果都不是的话,那我们要达到什么效果?目标也不明确。
其实,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在中小学列为课程教学倒是无可厚非,但像政府大阵仗的用6个小时来考历史科,倒是有些难以思议。什么样的科目重要到非用6小时来完成作答?似乎我们在创造“考试历史纪录”?
就此而言,历史科分成三个试卷是不必要的,保留两个试卷并将考题调整也就相当足够了。而且列为必考科,不及格就不能领取文凭则是太苛刻了。这不符合教育原理。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硬性规定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不过我们知道这样的措施给学生带来压力和反感多过乐意接受。若是这样,也就未见其利,已见其弊了。
再者,我们也注意到当下的SPM历史课本有所偏差。我翻阅中四和中五的历史课本,从史前到史后,总是以宗教作为第一位。在建国的过程中,也少触及各民族在争取独立中扮演的角色,整个历史倒向较为单一的色彩。若拿来与统考的历史课本比较,又有一定的差别和距离。这就是说,历史本身是以作者的观点而书写的,它不可能做到全面的客观,但要求较为客观总是可以的。在这方面,我们希望政府能重新检讨当下的教科书,并能引进各民族的学者提供历史资料和观点,力求平衡,这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大可能要求一个全面客观的历史版本,那也不要紧,我们可以让学生上了大学后凭自己的摸索而找出历史脉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赞成过早给孩子灌输太多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囫囵吞枣”地即使不消化也得背下来。这与填鸭式的考试又有什么两样呢?
正因为这样,我们希望教育部与其将历史课“钉死”在必考和必及格的框架内而没有回旋 的余地,倒不如要求必修但可以选考(也不是必须及格),这样对学生既不造成压力,也更能收到好效果。
无可否认的,在大学时了解历史之后,我才开始为自己设定方向,关注亚洲和东南亚历史。及后走进华人史和马来西亚史。一旦我们把历史当成专业知识就会使自己就会对历史有更大兴趣和具有更大的使命感。
古往今来,世界就是靠这一批政治人物和历史学家打造出来的。不论在任何时候,历史学者是有限的。即使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乃至政治只能容纳少数的历史学者和精英,用他们的智慧和头脑为政府出谋划策或当智囊团。
既然我们要的是少数的历史精英,又何苦追求一个所有人都是“历史通”的教育道路呢?因此让大学来培养“历史人才”,让中学生按常规来读书和学习就可。因为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学生是不可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判断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赞同把大量的历史塞进中学生的脑海,让他们死背一大堆的“死文字”。历史(死文字)也只有到了大学生和学者的手上才能被玩转和生动起来。

刊登于2012年9月7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