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三校董教一行人于10月6日应邀参加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本科生毕业典礼是深具重大意义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受感动的是我们也被安排参观崇文(华文)中小学,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观赏小学生的上课情景。
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1965年后华文教育基本上已在印尼被连根拔起,整整32年华文教育是一片空白。谁敢奢望在千禧年后华教又从隙缝中探出头来,而且竟然能有一间专门培养中文人才的大专院校?而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印尼的华文教育不但绝处逢生,而且不遑多让其他东南亚国家。换句话说,印尼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已让人看到一个崭新的华教愿景在印尼如重生的浴火凤凰,照亮了华人社会。
这一段的血泪史让人想起华人在印尼的坎坷历程。先是荷兰人在1659年入侵,而在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更在1619年占领雅加达,准备长期占有印尼。
随着荷兰的拓展海外殖民地,华人也向印尼移居。比较早提及的是罗芳伯率客家人于1776年在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建立兰芳公司。迨至1800年后始见华人形成一个数目,有记录达10万人,其后不断增加。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华人人口已数百万人。虽然排华运动也在1945年印尼独立后发生,但华人及华文教育基本上继续存在和发展。根据统计,在50年代,印尼有华校大约1600间左右,与马来亚的1400余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1965年印尼发生流产政变与反政变后,局面倒转过来。右翼军人苏哈多夺得控制权,原任总统苏卡诺大权旁落,不单印尼左派受到镇压,华人也不可避免因排华浪潮被迫在中国各地落户。一般估计有十余万人;罹难者也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印尼华社陷入黑暗时期,所有的华校被关闭,许多的华人被逼同化在家中偷偷学中文,亦有不少学生转到韩江中学就读。苏哈多的铁腕政策,让华人社会无所适从,但华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守住华语华文这盏文化的灯,数十年来如一日倒让人肃然起敬。
正当印尼在1998年显露新曙光的前夕,又发生排华事件,导致数以万计华人再次逃难,所幸这是右翼反动势力的垂死挣扎,不久即告平息。自此之后,印尼进入了真正的开放年代,瓦希德总统于1999年对华人及华文文字和书报大解禁,使整个华社获得了“解放”。
及后在2004年亚齐发生惨绝人寰的地震大海啸,牵动了整个印尼和全世界人民的爱心,包括各地华人卷入了轰轰烈烈的救灾运动,其中《星洲日报》媒体参与积极筹款。根据苏北华联理事长苏用发说,《星洲日报》所剩下的450万元马币在世华媒体总裁丹斯里张晓卿爵士的支持下,全数捐给了华社,并通过苏用发等人领导的机构展开募捐,终于在棉兰办成第一间华社集资而成的民办大专院校,取名“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开办中文及英文学士班和文凭班,师资在中文系方面全数来自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派出的,全数费用由中国方面支付。
据其院长柏林教授说,2008年开办时,有学生百余名,翌年增至400名。如今学生高达1400名。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有百余名学生先后大学本科毕业,为印尼栽培通晓三语的人才。他们未毕业已被公司预定,可见市场亟需华语专才。假以时日,亚院必发展成亚洲大学,难怪张晓卿一行人不辞老远率团祝福并祝贺,原来《星洲日报》也已在印尼投入市场,与棉兰当地的“好报”及“讯报”齐驱并驾。华文报业的蓬勃,让8百万乃至千万的印尼华人看到了未来。
我们韩江之所以被邀请是因为我们已和亚院缔结为姐妹学校,而中学也与崇文中学结拜。为什么我们双方关系特殊呢?原来韩中先后孕育了2000名印尼毕业生,如今韩中校友也参与崇文及亚院的领导工作,因此与韩江合作势必能把华文教育推向一个新高峰。
刊登于2012年10月15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